烙餅卷臘肉
在全國,特別是在北方,用大餅、烙餅卷東西吃,很普遍,山東的烙餅卷大蔥,西安的大餅卷肉,冀中的口袋餅等都是此類東東,但保定人,特別是老保定人卻更加喜歡吃烙餅卷臘肉。
一般認為臘肉是指肉經(jīng)腌制后再經(jīng)過烘烤(或日光下曝曬)的過程所制成的加工品。臘肉的防腐能力強,能延長保存時間,并增添特有的風味,這是與咸肉的主要區(qū)別。過去臘肉都是在農(nóng)歷臘月(12月)加工,故稱臘肉。
臘肉是四川、陜西、湖南、湖北等中西部地區(qū)的特產(chǎn),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jù)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寧王,兵敗南下走巴中,途經(jīng)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用上等臘肉招待過他;又傳,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陜南地方官吏曾進貢臘肉御用,慈禧食后,贊不絕口。
加工制作臘肉的傳統(tǒng)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余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進行加工制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掛于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于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干。西部地區(qū)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里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幾塊臘肉,品品臘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托鄉(xiāng)下親友熏上幾塊。
保定的臘肉與四川臘肉有很大不同,但卻又在冬天制作,我想這是他們都被稱為臘肉的緣故。保定的臘肉比較四川臘肉,工序簡單一些,一般是把豬肉去骨后,連皮帶肉打成10CM左右的方子,直接在冰天雪地里塞進粗瓷大缸中,每碼一層都要抹放大量食鹽,有的干脆放暴鹽(粗粒海鹽),之后封閉大缸,一般至少得得到出了正月才開始食用,所以省去了熏制的味道。
但保定臘肉食用起來有些費勁,一般把肉取出來后,洗凈,這個時候的肉更加緊縮,
有的時間長的方子肉上的肉皮都開始變得亮晶晶了,用刀切成薄如紙沙的肉片,放入雞蛋和面粉和成的糊糊里,為了好味道,糊糊里也放入各色調(diào)味品,淹澤幾分鐘后,放入油鍋中慢火炸,直到炸脆炸透。此時勤勞的婦人已經(jīng)在旁邊的大鍋里烙出來熱氣騰騰的死面千層餅,不用多說,烙餅卷起炸得外焦里脆的金黃臘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