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日本人來到中國?
還有一位在考古中發(fā)現(xiàn)的人物:井真成。
迄今為止唯一一塊出土的日本在華遣唐使墓志銘,就是井真成墓志銘。
浪峰上的浪峰
733年春天,日本難波港,井真成等五百多名遣唐使,即將分乘四艘巨大的 木帆船,去往蒼茫大海的西岸——大唐中國。
正值唐風席卷的奈良時代天平年間,日本朝野上下對遣唐使格外重視,帆船披著彩綢依次排列在港內(nèi),圣武天皇也親臨現(xiàn)場設(shè)宴,侍臣們則唱起了御制送行歌:
渡大海如平地,
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聯(lián)翩,
不日平安歸航!
而后,帆船載著五百多名使團成員,在祥和悠長的祝愿聲中緩緩離港。
自圣德太子在60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后,一波波日本貴族青年前赴后繼渡海西去,而唐制、唐律、唐裝、唐詩,乃至作為日本假名底本的漢字,則陸續(xù)隨之東來。到這次第十批遣唐使出行時,已形成了唐風臻于極盛頂點的“天平文化”。
此時的大唐,是開元二十一年,也正處于王朝乃至整個帝制中國的巔峰盛世,“吞吐文化的能量最大”。于是,這一時期就成了“中日文化交流長河中浪峰上的浪峰”(武安隆《遣唐使》),日后成為李白摯友的阿倍仲麻呂,回國后利用漢字創(chuàng)立片假名的下道真?zhèn)浜蜑槿毡局贫ā娥B(yǎng)老律令》的大和長岡等人,都是在這個時代來到了大唐。
在井真成等人去往大唐時,另一位名揚千古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已經(jīng)在大唐生活了十七年,還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考中了進士。進士是高等文官仕補,要求深通天下大政,長于詩文,是當時最受尊重的榮譽,因而是學子們拼力爭奪的目標。
仲麻呂最初擔任九品官左春坊司經(jīng)局校書,職掌校理刊正經(jīng)史子集四庫之圖書,并輔佐太子李瑛研習學問,這是一個很有前途、人人艷羨的差使。
然而,當時日本幼稚的航海技術(shù),使得遣唐使船的遠航成為一種冒險。
直到十五、十六世紀,日本海船仍是底平而不尖、不宜破浪前進的樣式,而且只會順風前進,遇到無風、逆風便只能落帆蕩櫓(胡宗憲《籌海圖編》)。而七八世紀的海船,自然更為簡陋。
事實也正是如此,盡管有兩百多年的赴唐經(jīng)驗,日本人對渡航的恐懼仍然揮之不去。當時遣唐使船在狂風惡浪中動輒船舷破裂、甚至整船一分為二的情況不絕于史:778年,遣唐使第一船在海中斷裂,船頭和船尾分家;836年遣唐使第三船桅桿折斷、船體破碎,“潮溢人溺”。
日出處天子
(白村江之戰(zhàn)復原圖)
遣唐使們劈波斬浪冒險赴難,只為西方有一個巨大的牽引力,那便是長安。對奈良時代的日本人來說,大海彼岸的唐朝,是一個如此激動人心的國際化社會。日本期望藉由遣唐使可以從唐朝輸入法典、文化和文物。
但在唐初之前,日本朝野對于大唐文化的態(tài)度,卻與此時截然相反。盡管之前日本也曾多次向中國遣使,卻多帶著一種驕傲態(tài)度,甚至是傲慢。日本第二次遣隋使遞交的國書中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第三次遣隋使國書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公元660年,日本遣使又向唐朝皇帝提出要求一些小國“每歲入貢本國之朝”,以顯示自己是和中國一樣使夷狄臣服的大國。
改變始于663年的一場戰(zhàn)爭,日本試圖幫助被唐朝吞滅的百濟復國,而在朝鮮白村江口和唐軍大戰(zhàn)。當時,日本水兵萬余,有1000多艘戰(zhàn)船,而大唐水軍僅有7000余人,170艘戰(zhàn)船。雖在人、船數(shù)量上相差懸殊,但大唐水軍船堅器利,最終,“四戰(zhàn)捷,焚其? ??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遭遇完敗后,日本發(fā)現(xiàn)了和中國的距離。
日本學者森公章稱“白江戰(zhàn)敗以后產(chǎn)生的這種沖擊余波,如同明治維新和二次大戰(zhàn)以后一樣,可以說是一個舉國奔走引進‘敵國’國家體制和文化的時期?!?(《白村江之后》)
自此以后,日本使者來中國不再要求冊封,甚至甘心于等同“蕃國”,而井真成等遣唐使的身份,都是學問僧、請益生、留學生乃至工匠,他們“銜命遠邦,馳騁上國”,前來全面學習唐文化,小到制造、建筑、醫(yī)術(shù),大到律令、衣冠、典章制度,由此成就了大唐文化在海外的完美復制。
大唐方面同樣看到了日本全面學習唐風的成果。詩人王維稱:“海東日本國為大,服圣人之訓,有君子之風?!保ā端兔貢吮O(jiān)還日本國序》)
到天寶年間,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等到長安。由于阿倍仲麻呂的指導,藤原清河大使在朝見時禮儀不凡。唐玄宗欣喜地說:“聞彼國有賢君。今觀使者,趨揖有異,乃號日本為禮儀君子國?!辈⒔o與破格的優(yōu)遇,命仲麻呂為向?qū)?引導日本大使等人參觀大明府庫及收藏佛、道、儒經(jīng)典的三教殿。又特請名畫家給藤原清河等人畫像。
這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賀正,唐玄宗在含元殿接見各國使臣,以往的席次一直是新羅、大食居東班、吐蕃、日本居西班。但這次日本和新羅換了位置,日本大使居東班首位——日本已成為皇帝心目中最接近大唐的異國。
誰是井真成?
1200多年后,往來不絕的遣唐使,早已連同長安城這個7世紀國際大都市一 道沒入了歷史的塵埃。但在2004年,在西安東郊某建筑工地中意外現(xiàn)世的井真成墓志,卻讓那段歷史有了更為清晰的解讀。
這也是迄今為止惟一一方已發(fā)現(xiàn)的日本遣唐使墓志。
井真成之名,不見于遣唐使史料乃至所有歷史文獻。僅從墓志上得知,這位“才稱天縱”的遣唐使,于734年病死在長安,享年36歲。至于其人生平,以及他何年離開故鄉(xiāng)、離鄉(xiāng)之時多大年紀,一概無從查考。
最初,歷史學家們僅從井真成的去世年份推斷,其入唐時間不外乎717年或是733年,前者是第九批遣唐使到來的年份。而更早的第八次遣唐使,是在701年,這年井真成才3歲。
但復旦大學歷史系韓升教授研究認為,根據(jù)唐朝中央官學制度,井真成只可能是733年的第十批遣唐使。
唐朝中央官學有六類,各有身份要求,但不管進哪一學,均有求學規(guī)范和年限規(guī)定:“凡六學生有不率師教者,則舉而免之。其頻三年下第,九年在學及律生六年無成者,亦如之?!?(《唐六典》卷21《國子監(jiān)》)
而且唐朝對于超過年限的各類外國留學人員,也有處置規(guī)定:新羅、日本僧入朝學問,九年不還者編諸籍?!鄙诵迾I(yè)尚有年限,則留學生更不可能任意無業(yè)滯留。也就是說,在唐朝中央官學就學,最長不會超過九年,而井真成墓志明確提到,墓主“豈圖強學不倦,問道未終”,即求學尚未結(jié)束,又不曾通過科舉考試而獲得正式的官員身份。這“不符合唐朝學制,也不符合常理?!?
此外,井姓在日本并不存在,這顯然是個漢姓。歷史學家們推斷,井真成之日本姓氏,或是葛井或井上,這兩個家族都生活在今大阪藤井寺一帶,而第十批遣唐使的成員,恰恰主要來自那個地方。
盛唐氣象
(大唐長安想象圖)
井真成的入唐求學之路,也隨著其第十批遣唐使身份的確定而漸漸清晰。
733年8月,先前從日本難波港出發(fā)的遣唐使團“舟行遇風,飄至蘇州”,朝廷得到地方官報告 后,迅速派出了外交官到蘇州“宣慰”,然后領(lǐng)著使團在這年秋天到了京師長安準備朝貢。(《冊府元龜》)
當時的長安城,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大都市,這座城池的建筑規(guī)模之大讓人震驚。經(jīng)對唐長安城遺址實測,它面積約有84平方公里,是現(xiàn)在西安城面積的9.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古代羅馬城的7倍。
長安城不僅氣勢恢宏,更是世界的商業(yè)、文化交流、匯集地。據(jù)《唐六典》記載,當時西域各國“入居長安者近萬家”。679年,波斯王子泥俚斯自長安歸國,統(tǒng)率的部屬就多達數(shù)千人。而長安的那些著名佛寺中如興善寺、慈恩寺、青龍寺、香積寺等,都居住著外國高僧。
研究遣唐使的日本中央大學教授妹尾達彥認為,如此規(guī)模的長安城,以及如此多樣的居民構(gòu)成,不僅當時的日本沒有,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同樣沒有。
他說,他完全能想象,井真成等來自遙遠島國的使者,在呼吸著含黃土高原風沙的干燥空氣、聞著日本沒有的內(nèi)陸泥土氣息走進長安城時,內(nèi)心是何等震撼。
阿倍仲麻呂的心態(tài),或是當時日本遣唐使們面對大唐文化時的寫照,他在完成學業(yè)后,為繼續(xù)深造竟決心留在大唐暫不回國。
731年,阿倍仲麻呂又升任從七品官門下省左補闕,職掌供俸、諷諫、扈從、乘輿等事,這是一個經(jīng)常有接觸唐玄宗的機會,他的學識也因此進一步得到了器重。
井真成們的落腳點,在專門接待外國使節(jié)的會客、寄宿設(shè)施鴻臚館。鴻臚館等禮賓機構(gòu),都建在皇城南邊的一片廣大地區(qū)上。據(jù)說,這樣設(shè)計是為了方便訪問京城的外國使節(jié),同時也有避免使其與官員接觸,防止泄漏政治機密的用意。
出皇城的朱雀門后,沿大街向東走一公里,就是留學生學習的國立學校———國子監(jiān),遣唐使一行渴望拜謁的孔子廟(文廟),就建在那里,而遣唐使中出類拔萃的仲麻呂、吉備真?zhèn)?、大和長岡等人,或者正在其中學習,或者已經(jīng)學成回國、正在日本社會各個領(lǐng)域中發(fā)揮其重要作用。
國際太學
遣唐使們分三種身份,除學問僧之外,還有十八九歲左右的年輕留學生,他們都是日本中層官員子女,且必須學識、樣貌都需要達到才俊的標準,通常要在中國學習二三十年。另一種則是“請益生”,顧名思義,即本身已有學問功底,再赴唐作一年左右的短期考察,以期學問益加精進。他們一般年齡較大。
但無論哪種身份,都需在國子監(jiān)中接受著嚴格而正規(guī)的教育。
唐代國子監(jiān)有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各學招生對象不同。據(jù)《唐六典》,進入哪一個學部要看家庭出身背景。國子學與太學只招本朝三品以上官員子弟,而東亞留學生們則大多被安排在面向庶人的四門學中,
吉備真?zhèn)渚褪窃谒拈T學中就學。
阿倍仲麻呂卻是在太學中學習,這或許與其父親為日本朝中高官有關(guān)。
大唐的國子監(jiān),學科門類設(shè)置及管理手段都已無限接近現(xiàn)代大學:在分科和教學內(nèi)容方面,不僅有選修課還有公共必修課,儒經(jīng)分大中小三類,學生可以按規(guī)定選擇相應(yīng)的儒經(jīng)來學習,標準也有不同層次,《孝經(jīng)》、《論語》為公共必修科目,并且各門學科還都有修業(yè)年限:《孝經(jīng)》《論語》共學1年;《公羊傳》《谷梁傳》各為一年半等。
唐代官學還有考核、畢業(yè)及獎懲的明確規(guī)定??荚嚪秩N:旬考、歲考、畢業(yè)考。官學學生在學期間一律享受公費,包括衣服、膳食都由朝廷和地方政府支付。學生考試成績不佳,有“停公膳”的處罰;? ?業(yè)、品行具佳者則給予獎勵。操行過劣不堪教誨的,科考連續(xù)落第或九年在學無成的,違反假期規(guī)定不返?;蜃鳂冯s戲的,都令其退學。
官學還有放假制度,經(jīng)常性的為“旬假”,季節(jié)性的為“田假”和“授衣假”,田假在陰歷5月農(nóng)忙時,授衣假在陰歷9月預備換冬裝時,每次各放假一個月,準許學生回家探親。
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學科設(shè)置以外,大唐國子監(jiān)還是個名副其實的國際高等學府:東、西方的留學生們混雜在一起學習,阿倍仲麻呂苦學五、六年后,竟在與中國學生一起參加的考試中得中進士,被唐玄宗賜名晁衡,做了一陣子太子陪讀后,又擔任皇帝侍從官的左補闕。
吉備真?zhèn)鋭t在中國住了17年,就學于四門助教趙玄默,深通五經(jīng)三史、歷算、刑律、軍制等諸藝。他回國時攜帶中國典籍1700多部,深受圣武天皇器重,官至右大臣。
夭折的夢想
至于井真成,由于史料闕如,他的求學生涯至今仍不為人所知。另一方面,這或許也與井真成過早去世導致夢想夭折有關(guān)。
井真成等人到來時,正逢關(guān)中大雨連綿不斷導致莊稼嚴重歉收,長安因此發(fā)生了饑荒,連唐玄宗也在734年正月前往東都洛陽避災去了,直到兩年后才回到長安,此前則忙于處理救災政務(wù),一直沒有接見日本使團。
而后,日本使團也于二月八日再度輾轉(zhuǎn)趕往洛陽朝見。但遺憾的是,井真成已于當年1月客死長 安。韓升教授從其墓志銘上典出《莊子》的“壑遇移舟,隟逢奔駟”字樣推斷,井真成很可能是因為一路顛簸辛勞導致遽然病故。
因為是正在執(zhí)行國務(wù)的使團成員,唐朝方面依照相關(guān)規(guī)定,破格贈官五品“奉尚衣奉御”以示褒獎,并于二月四日下葬。然后,整個使團于二月八日離開了長安,前往洛陽,繼續(xù)他們的大唐求學之路
有持717年說的學者認為,井真成的贈官,是走了日本老鄉(xiāng)阿倍仲麻呂的關(guān)系得來,韓升對此并不認同。
所謂贈官,是朝廷對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職,在對外交流極為頻繁的唐代,贈官則不僅對內(nèi),同樣也給予死去的蕃國君臣,以及入唐朝貢使節(jié)。
并且,獲得贈官者,必須是原來具有官位。
據(jù)此,韓升更推斷井真成在日本國內(nèi)必定也是一位中層官吏,從中還可以看出,大唐王朝給予執(zhí)行朝貢公務(wù)的外國使節(jié)乃至使團人員優(yōu)待,如果客死于唐朝,特別是在兩京,往往能夠獲得贈官。
而這樣的個案,其實不乏先例:712年,新羅遣使來朝,半路上去世,獲贈太仆卿及絹一百匹;735年,新羅正使金榮死,贈光祿少卿;同年,新羅王的堂弟大阿飱金相來朝,又死于半路,獲贈衛(wèi)尉卿……
從中可見,東亞國家來的使節(jié),正使客死,則授予九寺正職,如新羅大使贈太仆卿、衛(wèi)尉卿,皆為從三品。這同大使生前級別待遇完全一致。
除了九年大限外,官學中還嚴格禁止舉薦劣等生。據(jù)此,有認為井真成走了阿倍仲麻呂的關(guān)系而得贈官的說法,被學界普遍認為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穿鑿附會。
史載,唐朝即使到“安史之亂”以后,也不允許隨便跑關(guān)系舉薦劣等生:“如有行業(yè)不著,所由妄相推薦,請量加貶黜”。(《舊唐書卷119楊綰傳》)也就是說,入隨意舉薦劣等生,舉薦人要受相應(yīng)處罰。
在對外關(guān)系層面,唐朝則嚴格規(guī)定外國使節(jié)及其人員概由專門機構(gòu)鴻臚寺接待,負責所有事務(wù),其他官員不能隨便插手,包括所有外國使團的等級確定。
阿倍仲麻呂,當時也是一個低級官員,顯然不可能隨便舉薦在學劣等生,更何況他們兩人同屬一國,如此做派必定被人指責有徇私舞弊之嫌。
事實上,? ?唐一朝,從制度規(guī)定來看,沒有學業(yè)無成的留學生獲得贈官的例子。
故國他國
(驚濤駭浪中的遣唐使船)
向往大唐文化的同時,遣唐使們同樣眷戀故鄉(xiāng)。井真成墓志中就有“形既埋于異土,魂庶歸于故鄉(xiāng)”之語。
此前決心留在中國深造的阿倍仲麻呂也不例外, 752年在長安等到以藤原清河大使、副使吉備真?zhèn)錇槭椎娜毡镜谑淮吻蔡剖箷r,同時入唐留學的好友久別重逢,仲麻呂又動思歸之念。
第二年,遣唐使事畢將歸時,仲麻呂請求同歸。這時,仲麻呂自十七歲入唐至今,已經(jīng)整整37年,唐玄宗感念他仕唐幾十年,功勛卓著,家有年邁高堂,于是割愛允求,并任命他為唐朝回聘日本使節(jié)。
消息傳出后,長安朝野人士,紛紛送別,依依不舍。素與仲麻呂交好的詩友們,也紛紛揮筆作詩贈別。詩境深遠,親切感人。仲麻呂則以《銜命還國作》詩篇,贈答友人:蓬萊鄉(xiāng)路遠,若木故園林。 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
六月,仲麻呂隨藤原清河大使一行辭別長安,往揚州延光寺邀請鑒真和尚東渡。十月十五日分乘四船從蘇州起航回國。
是夕浩月當空,皎潔的月光撒滿大江,秋水共長天一色。仲麻呂仰視海天,惜別中國,向往故鄉(xiāng),遂詠成和歌一首,并譯為漢語示與眾人: 翹首望長天,神馳奈良邊; 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
然而,命運卻偏偏和歸心似箭的仲麻呂為難。他們在歸國途中遇到了風暴,藤原清河大使和仲麻呂所乘的第一船觸礁,不能繼續(xù)航行,與其他三船失掉聯(lián)系,被風暴吹到越南的驩州海岸。登陸后,不料又遭橫禍,全船一百七十余人,絕大多數(shù)慘遭當?shù)赝寥藲⒑?幸存者只有仲麻呂和藤原清河等十余人。公元755年(天寶14年)6月,他們歷盡艱險,再次入長安。友好們見到仲麻呂脫險歸來,不勝為之驚喜。
此前,日本使團船噩耗傳來,李白等人都以為阿倍仲麻呂也已遇難,于是作;了《哭晁衡卿》悼念之: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從此,阿倍仲麻呂再也沒有回到過他的故鄉(xiāng),安史之亂中追隨唐玄宗入川,又返回長安,后來歷任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安南節(jié)度使,直到大歷五年終老于長安,時年七十三歲,被唐代宗追贈為從二品潞州大都督。
被唐風改變的日本
(唐風奈良)
阿倍仲麻呂到底沒能回到故國,井真成也長眠在了中國的土地上,但無論他們歸不歸國,大唐文化都已著他們在波濤中的艱難往來,生根東瀛。遣唐使們不僅帶回大量的中國文物、書籍和五金百貨,也使中國的文學、宗教、典章制度等在日本“生根發(fā)芽”,而日本也因此長期處于唐朝主導的東亞體系之中。
出身法律世家的大和長岡,入唐后潛心學習唐律,回國后曾與下道真?zhèn)涔餐瑒h定律令二十四條,不僅條例照抄唐朝,連細則和格式都沿襲唐朝;膳大丘在唐長安國子監(jiān)學經(jīng)史,歸國后被任命為日本大學寮助教,他向天皇奏請尊孔獲準,推動了日本儒學的發(fā)展。營原娓成入唐學醫(yī),回國后被任命為針博士,對日本的醫(yī)學發(fā)展極有貢獻……
更深遠的影響,則是大唐文化深入到日本人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漢字、圍棋到飲茶,自傳入日本后長期發(fā)展已成常人習慣。后來,日本平安朝時書界有名的“三筆”,即空海、桔逸勢、嵯峨天皇三人,其中兩名都曾到中國留學。
美術(shù)史家伊勢專一郎說:“日本一切文化皆從中國舶來,其繪畫也由中國分支而成長,有如支流小川對本流江河?!比毡局麧h學家內(nèi)藤湖南說:“日本民族未與中國? ?化接觸以前是一鍋豆?jié){,中國文化就像鹵水一樣,日本民族和中國文化一接觸就成了豆腐。”
盛唐時期,日本派過來很多譴唐使來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經(jīng)濟,并為中日友誼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那么,比較出名的有哪些呢?
阿倍仲麻呂
阿倍仲麻呂,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留學生之一,漢名晁衡。
中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寫過一首著名的詩,叫《哭晁卿衡》,說的就是阿倍仲麻呂,可見其知名度有多高。
那么,他是怎么來到唐朝的呢。
公元631年,日本舒明天皇第一次派出了一支由學問僧和留學生組成的“遣唐使”船隊。晁卿衡就是遣唐使中的一員。他來中國時19歲,因為學習勤奮,又博學多才,他很快被唐玄宗賞識,先后任校書、左補闕、秘書監(jiān)、左散騎常侍和鎮(zhèn)南都護等職。與李白同朝為官,感情深厚。
公元753年, 56歲的仲麻呂搭乘遣唐使船回日本,中途遇險。李白誤以為晁衡已經(jīng)遇難,非常悲痛,寫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边@首詩,成為中日友誼史上傳誦千年的名作。
晁衡逃生后,輾轉(zhuǎn)又回到長安,繼續(xù)在唐朝任職,73歲時在長安逝世。
晁衡在中國生活、工作長達54年之久,為中日友好事業(yè)做出了杰出貢獻。
藤原清河
藤原清河和晁衡一樣,也是隨遣唐使一同來到中國。并同晁衡一同搭船回日本的時候遇上暴風,所幸的是藤原清河同晁衡一同活了下來。之后他們歷經(jīng)艱險,輾轉(zhuǎn)跋涉,2年后終于返回大唐國都長安,不久,藤原清河被唐朝廷授予秘書監(jiān)一職。
藤原清河的家族是日本皇室外戚,日本朝廷當然不會讓他長期滯留異國他鄉(xiāng)。759年春,日本淳仁天皇任命高元度入唐接藤原清河。
然而,由于唐朝廷忙于平亂,高元度等人在長安呆了一年多都未能得到唐肅宗的接見。直到761年初,唐肅宗才敕書與高元度,說的就是國家現(xiàn)在動亂,擔心藤原清河回國路上不安全,你自己先回去吧。
其實,唐肅宗不放藤原清河回國并不是擔心路上不安全,而是想將他作為換取日本援助的籌碼。
日本天皇心領(lǐng)神會,隨即著手準備向唐朝提供援助。不過,日本去援助的遣唐使團不是觸礁船破就是遇大風而被迫返航,始終沒有成功,加上聽說太上皇(玄宗)、少帝(肅宗)并崩的消息,于是,接藤原清河回國的事就擱置了。回國無望的藤原清河也在唐結(jié)婚,并生育了一個女兒,取名喜娘。
幾年之后,日本才有派遣唐使來接他, 只是他年邁已高,只好派女兒喜娘回日本探親。喜娘到日本后,在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引起了極大轟動,藤原家族更是激動萬分。
同年,藤原清河在唐朝病逝。消息傳到日本,日本朝廷追贈他從二品官位。
Hash:e6b8780686673e6373642e633d0f4008dd423ed2
聲明:此文由 Mike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