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建筑或景點 彝族民族建筑
導讀:彝族建筑或景點 彝族民族建筑 1. 彝族民族建筑 2. 彝族標志性建筑 3. 彝族民族建筑特點 4. 云南彝族建筑 5. 彝族的建筑 6. 彝族民族建筑形式 7. 彝族文化建筑 8. 彝族民族建筑圖片 9. 彝族的民族建筑 10. 彝族建筑風格
1. 彝族民族建筑
民族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彝族民居從建筑到居住,都不是單純的物質建構和使用過程,它包羅了彝族的世界觀和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創(chuàng)造,它是彝族文化的綜合產物,同時也是彝族古老文化的縮影。
一、彝族村寨命名方式
四川涼山彝族村寨命名方式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特色較為鮮明。
(一)以某一家支姓氏加通名命名
如鹽源縣大林鄉(xiāng)村名沙瑪拉達,“沙瑪”即姓氏,“拉達”即山溝,沙瑪拉達意為“沙瑪住的溝”。這類彝語村名體現(xiàn)了某一姓氏聚集在某一地區(qū)的居住歷史。
(二)以舊涼山等級稱謂加通名命名
如茲莫依得(土司住地)、吉合依得(奴隸住地)、土諾依得(白彝、黑彝住地)等就是由茲莫、吉合、土諾加住地構成地名稱謂。這些地名反映出舊涼山濃厚的等級觀念。
(三)以人的五官特征加通名命名
如倮波依得(聾子住地)、大撥依得(矮子住地)等便是此類命名。
(四)以某地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稱謂命名
如美姑縣子威鄉(xiāng),“子威”即賽馬。古時,人們常在子威村的平壩上賽馬,故名。又如克啟補爾(燒狗小山)、有木瓦吉(驢子滾巖)、文都德波豁(打熊山)等。
(五)以方位命名
如布約西(下廟旁)、依伍(北面)、作各乃拖(索橋頭壩上)、才洛瓦拖(鹿子溝巖上)、爾坡西(石牌坊旁)等均體現(xiàn)了較強的方位意識。
(六)選取某地有代表性的植物稱謂命名
如幾波大隊(漆樹大隊)、波祖等(青岡樹多的地方)、他普(松林地帶)等就是以某地生長的代表性植物為名。
(七)以某地棲息或出沒過的禽獸稱謂加通名命名
如瓦喀覺史(獵狗山)、史過拉達(大蛇溝)、布木洛(刺猬谷)、策豁裹乃(野鹿啞口)、阿吉姑惹(烏鴉山)、約梯約豁(牧羊山)、哈莫洛(雉雞山溝)等。
(八)以故事傳說命名
比如,金陽縣地名老阿木只,意為“石仙女”。傳說,數(shù)百年前有一仙女因觸犯天規(guī),罰下凡間后化作一石,立于此而得名。
(九)以表示意愿命名
比如,鹽源縣巫木鄉(xiāng)村名爾補西,意為“祈求吉祥的地方”。美姑縣村名瓦普,意為“雞山包”,是因舊社會人們用雞在此地山上“驅邪”,以祈求太平而得名。
(十)按山地的顏色、大小和形狀來命名
此類命名方式在涼山彝語地名中占有較大比例。如自什莫(黃沼澤)、扎莫(黑土地)、阿合史依(金沙江)、羅什依(黑沙河)、覺蒙扎洛果(黑土壩)、波谷阿木(大山坳)、瓦子莫(大巖村)、牧布拉達(馬過不去的溝)、沃補祖(雞冠山)、嘎普(斜路山)、阿舍日豁(山形似斑鳩)、吉普乃堅(蜂窩山)等。
(十一)以數(shù)字加通名命名
如依次者(一碗水)、木梭宗(三塊相連地)、尼曲苦(林邊有兩塊山形地)、嘎爾吉西(三鍋莊地)、洛所姐(三岔林)、爾覺壩(四塊壩)、哈拉達(百虎溝)等。
由上所述,涼山彝語地名以地形地貌、居民姓氏、故事傳說、植物禽獸命名的居多,因而,重名的地區(qū)也不少。凡遇到這種情況時,一般要在地名前加上范圍限制詞或某、或某鄉(xiāng),甚至某村,用以區(qū)分重名的地區(qū)。
二、彝族民居類型
(一)主要民居類型
由于彝族分布甚廣,聚居于不同的地域,且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所以各地彝族的建筑形式也變化多樣。典型的民居樣式有貴州彝區(qū)的權權房,涼山的棚屋,小涼山的木羅羅,大小涼山的瓦板房、草房,滇、黔彝區(qū)的一? ?房,滇南彝區(qū)的土掌房,雜居區(qū)的三房一照壁、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呈現(xiàn)出明顯的地域特點。
1.權權房
是舊時彝族的傳統(tǒng)民居,流行于貴州彝區(qū),為貧苦階層居住的一種簡易房舍。一般以兩根插入地下的樹杈作柱子,一根樹棒橫在叉上作為橫梁房架,四面用茅草遮掩而成,無墻壁,是一種古老的居住形式。涼山過去的原始棚屋也屬此類。
2.木羅羅
是小涼山森林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居。采用原木縱橫交錯疊置成井干式結構,構成房屋的壁體,由下部支撐結構和上部庇護結構組合而成復合式純木結構。
3.瓦板房
是大小涼山彝區(qū)的傳統(tǒng)居住形式,有土墻和竹笆墻兩種。上置棟梁,構成房架,雙斜面人字形屋頂,蓋以木瓦板二層,下層滿鋪,上層則于兩板相砌處置一板。此種木板用刀剖,不用鋸解,便于雨水順木板紋路而下。因木板起著瓦的作用,故得名“瓦板房”。
4.土掌房
云南南部彝區(qū)的一種民居,建造簡單,取材容易。墻和屋頂用材均用泥土,所以叫“土掌房”。其建筑以立木為柱,四壁以土坯或用濕泥夯成。多為一樓一底,屋下住人,屋面平頂即為晾曬谷物、納涼之地。此種土壁泥頂建筑結構保暖好,防火性能強,亦稱“封火房”,有冬暖夏涼功效。土掌房有簡繁之別,簡易土掌房為單層單間,依山而筑,除門戶外四壁密封,房屋陰暗低矮,室內一側掘一火塘,上懸鑼鍋下支三腳架,起居飲食均圍坐火塘邊,房屋四角堆放糧食、農具等。較好的土掌房多為二層結構,一般以正三兩耳圍建為封閉庭院,中留天井,正房樓上用于儲備糧食等物,底部正中作為堂屋,為待客之地。并于后山墻設長形供桌供奉祖先牌位,堂屋兩邊正房為家長居住和兒子娶親之用,兩側耳房分別為廚房和女性住所,耳房基地及屋面低于正房,以示尊卑之序。此類房屋在山區(qū)和半山區(qū)較常見。
5.三房一照壁
流行于云南大理巍山等地的彝區(qū)。主房順山勢依山而建,兩側耳房較低,再加一照壁,為土木結構的組合建筑。多數(shù)為草房,少數(shù)為瓦房,有帶廈和不帶廈兩種。房形有實心房、空心房;吊廈用木板搭成踩樓。主房高于耳房,主次分明,布局協(xié)調,前有垂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山墻到頂,屋面挑出。以一排柱子為主的屋架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后三面用土基墻圍護,前面及中央用木板間隔。主房隔為一大兩小三間。大間于左,三面是火炕床,中央設火塘,上放鐵三腳。正中一間為堂屋,右邊為新婚夫婦的居所。主房有走廊,擺有長桌,是家人聚餐和待客之所,還置放有大碓臼、手磨、紡織工具等。樓上放置糧食、樂器、獵槍、工具等。耳房儲存糧食或住人。院心作打、曬作物用。
(二)房屋的格局及裝飾
彝族普通住宅的正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正中為客堂兼廚房,猶如現(xiàn)代建筑的“起居室”,大門正中或稍偏的地方設鍋莊(火塘)一座,由三塊石頭支撐,是全家起居、飲食、會客的生活中心,有些家庭設置的客室面積約為外室的三倍。入門左側為牲畜圈,其中常搭有放置飲水的木桁條。右側為臥室或什物儲藏間,亦有利用空間架檁條,作為儲藏物品或招待客人的臨時住所。
彝族民居外墻上不開窗,極少數(shù)開有小方洞,以木條縱格或竹笆蔽之,亦有利用椽子與墻交接的空隙透進光線,或利用大門作為直接采光口,因此室內黑暗。這主要是出于當?shù)仫L沙大以及便于防衛(wèi)的考慮。
大門一般在正面,以木材為主,不設后門。門高160厘米左右,下設30-40厘米高的木門檻,常用二道門,一道“板門”向內開,一道“柵門” 向外開。門除了作為采光通風用,還可防止家禽牲畜的出入。
室內木隔板上常做成小花格窗,以利裝飾和通風。大門入口和屋檐是裝飾的重點,常常在大門上作各種拱形圖案并常有門楣。門楣刻有日、月,鳥獸等象征自然界的“神靈”,封檐板刻有粗糙的鋸齒形和簡單的連續(xù)圖案。屋脊中部及兩端有簡單的起翹及起拱。山墻的懸魚,屋檐的挑拱、垂花柱,屋內的梁枋拱架等也雕刻有牛羊頭、鳥獸、花草等線腳裝飾。富者尚在鍋莊石上及石基上刻有對稱均勻的連續(xù)四方雷紋及圓形花飾,極富建筑裝飾效果。
三、彝族民居中的民俗文化
(一)神圣的建筑儀式
在彝區(qū),各地、各支系傳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并與當?shù)氐木幼×曀子忻芮嘘P聯(lián),從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選址,從房間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從建筑結構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現(xiàn)出獨特的民族風情。儀式一般有動土儀式、上梁儀式、壓土儀式、搬遷儀式等。
(二)房屋的神圣空間
彝族是一個有濃厚宗教信仰的民族,在彝族的民居建筑中,梁、柱、墻、火塘、門等主要建筑部位也承載了其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觀念。
柱是支撐起房屋的主要力量,柱在房屋的結構中居于中心地位,所以豎柱上大梁在彝族建房過程中是最重要的儀式。柱是房屋建筑的實體,同時也是與神靈溝通的象征物,正是由于它被賦予了神圣的色彩,也就有許多禁忌來強化它,日常生活中,不能去摸中柱,不能靠著它,更不能在上面掛東西。而大梁是福祿所在的位置,在大梁的中央有布袋或竹簍,裝有象征財富的錢物即五谷、羊毛等,以滿足人們對財富的渴求。
墻是房屋阻擋風雨和與外界相隔的主體建筑,是內外界線之分。彝族盛行祖先崇拜,在他們的觀念中,人有三魂,死后一魂歸祖先的居住地,一魂在墳里,一魂則在家里。在家的魂靈依附于用松或葫蘆等制作的祖靈上。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大多是在堂屋正面的墻上鑿一方洞,祖靈放置洞中。他們處于墻的中間,離房頂和地面皆有一定的距離,介于純精神和純現(xiàn)實之間,是觀念中抽象的祖先。
云南的很多民族都在家中設有火塘,火塘成為住屋的中心,同時也成為劃分社會性別、社會地位的一個中介。火塘位于堂屋中偏左或右的位置,由三個鍋莊石隔成三個空間。火塘左上方是老人和主人的座位,右側面是客人座位,靠大門方則是燒火人的位置。一般兒媳婦不能坐老人的位置,人不準從上面跨過火塘,不準丟臟東西進去。彝族人的公共活動和儀式皆圍繞火塘進行,在火塘邊,精神活動空間和日?;顒涌臻g結合在一起,形成互滲。
門在家居生活中起著溝通內部與外部的作用,是家庭的象征。門向、大小都要經過巫師嚴格的測定和選擇。彝族對門也有許多禁忌,如忌諱跨在門檻上站立;人或東西不能依靠門框;不能向門板吐口水等;外人進門不能扛鋤、犁,也不能帶斗笠等;有的地方還在門楣上釘羊角。
彝族的土掌房,樓下的明間是堂屋,是房屋的中心,后墻中部設置祖先堂,一般在正堂的鍋莊上供奉祖先牌位。樓下的兩次間為兒子和兒媳的臥室,有長子、長媳居左邊的次間,次子、次媳居右邊的次間之俗,這與彝族傳統(tǒng)觀念中以左方為尊貴的習俗有關。
(三)村寨的神圣空間
彝族村寨空間包括居住房屋、祖靈洞、墓地、寨神樹、山神、祭祀場地、蒙格家支會議地點、磨秋場、公房、寨門樹等要素,其中祖靈洞空間、祭祀場地蒙格家支會議地點、公房等為整個家支所共有,成為家支共有空間中心。彝族村寨? ??間要素又可分為,精神空間和現(xiàn)實生活空間兩類。精神空間領域包括:祖靈洞空間、向天墳空間、祭祀場所空間墓地、寨神樹和山神空間?,F(xiàn)實生活空間領域包括:居住房屋、蒙格會議地點、磨秋場、公房、寨門樹等空間形式。由于族居住地環(huán)境為山地,各種空間散布于不同地點,于是便按照“柱”的觀念來分層設置和安排不同作用的空間領域,以滿足情感與生產生活的需要。
村寨空間層次劃分與功用在空間層次劃分上,精神空間處于空間上部,而現(xiàn)實空間處于下部,構成一個完整的柱形空間。村寨或住宅選址注重“靠山”選擇,認為好的“靠山”可供神靈上下,而賦神靈作用,家宅則可受到神靈庇護。村寨四周要叢林茂盛,并有巨大的樹神,認為這樣村寨就有通天的通道,以滿足村民溝通天地的心理要求,同時這些大樹成為村寨的一個標志物,在這種心態(tài)影響下,村民在宅前屋后廣植樹木,形成哪里有樹木綠蔭哪里就有村寨人家的良好景觀。
四、彝族傳統(tǒng)民居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前,涼山彝族的住房極其簡易,分木柵欄房和土掌房兩種。木柵欄房是涼山彝族最初的住房建筑形式,也是涼山彝族貧民階層的主要居所;少數(shù)富有的彝族地方首領在其領地上建固定的常年定居的土掌房。無論木柵欄房還是土掌房,房頂上蓋的都是木瓦板,上下兩層相接的地方用木瓦板作壓條并用石塊壓穩(wěn),房頂四周的木瓦板也用石塊壓住,以防房頂上的木瓦板被風掀走。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許多彝族村子建起了土木結構的瓦房或木楞子瓦房,過去由于貧窮無力建房而與牲畜混居的情況已基本不存在。如今,彝族地區(qū)已普遍建磚瓦房,有的地方還建起了外觀保持民族特色,內部裝飾非?,F(xiàn)代化的建筑。
2. 彝族標志性建筑
彝族是農牧兼營的民族,村寨的分布與坐落有其獨特的傳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區(qū)、半山區(qū),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選擇向陽山麓,順山修建,以山腰、山梁處居多,山腳、河谷地帶較少。《元陽縣志》載:“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壯麗、資源豐富的山區(qū),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層層,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種,多數(shù)村寨都有一條水溝從中流過?!?/p>
彝族分布范圍較廣。因此,其民居類型為適應不同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顯得比較復雜,不過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卻有廣泛的代表性。
其居住形式與居住環(huán)境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長期的生活實踐,使彝族人民在適應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互板房、閃片房、土掌房、三房一照壁、干欄房等,是彝族豐富的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土掌房——彝族獨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與藏式石樓非常相似,一樣的平頂,一樣的厚實。所不同的,是它的墻體以泥土為料,修建時使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逐層加高后形成土墻。平頂?shù)闹谱饕才c石樓相似,也具備曬場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東南一帶。這一帶土質細膩,干濕適中,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條件。
3. 彝族民族建筑特點
彝族是一個重視建筑及建筑裝飾和造型的民族,同時,在建筑裝飾中,也十分的重視雕刻藝術,雕刻的內容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彝族的建筑裝飾雕刻主要是木雕和石雕兩類。中國的建筑石雕藝術分兩類,一類是功能優(yōu)先,裝飾次之的建筑石材構建裝飾,一類是裝飾優(yōu)先、功能次之的建筑陳設品石雕裝飾。
楚雄彝族的民居? ?飾中主要是屬于第一類,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
4. 云南彝族建筑
回族的房子講究工藝和裝潢,頗具民族特色;如寧夏同心縣的有些回民蓋小高樓式的房子,門窗全是拱形,大門樓采用綠色的大圓頂式,顯得肅穆典雅,格外別致。大門兩側有用阿文寫的楹聯(lián)?;孛穹孔拥拈茴^、檁榫、磚墻、門窗、廊前等處搞木雕或磚雕。用聰明的智慧刻牡丹、葡萄等各種花卉圖案,抽象多變的幾何形以及卷草式的植物紋樣和吉祥如意的圖案,古樸典雅,別具風格,在全國也頗有名氣。
有的回民還在大門口做一照壁,照壁用石灰石或水泥裝飾,繪上秀麗的自然景色和各式圖畫。
5. 彝族的建筑
傳說中,鷹是彝族的祖先。
其實許多居住在山里的民族都崇拜鷹,總想去看看山的那邊是什么。
在交通很不發(fā)達的年代,只有雄鷹能夠穿山越林。所以彝族最崇拜動物是鷹。
1、虎是彝族的原生圖騰,隨著原始氏族人口分支繁衍而產生許多衍生圖騰或其它多種崇拜。
2、虎圖騰崇拜在彝族的歷史傳說和生活習俗中,有如下表現(xiàn):彝語稱虎為“羅”,約占彝族人口半數(shù)的一個支糸自稱“羅羅濮”,其義為“虎族”或“虎人”。就是說,約占半數(shù)的彝族人民,自認是“虎的民族”。 他們在舉行祭祖儀式時,用畫有虎頭的葫蘆瓢來象征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的彝族村寨,有一年一度的“虎節(jié)”,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盎⒐?jié)”期間跳“老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災,合族同樂。在當今的彝族人民生活中,大量存在著崇虎的習俗,彝族的建筑、服飾、民間工藝品中虎的圖案隨處可見,虎圖騰崇拜的遺跡所在皆是。
6. 彝族民族建筑形式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涼山自古就是通往云南和東南亞的重要通道、“南方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彝族傳統(tǒng)建筑風格各異,建筑類型多樣,但不管是何種形式的建筑,其都蘊含著本民族的倫理觀念與思想意識,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瓦板房是涼山彝族傳統(tǒng)民居最高級的形式,與生土木構架民居相比,瓦板房的搧架結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木材平面設計是沿著一個方向層層疊架,最終形成拱形結構,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民居的整體跨度。瓦板房正房開間是向內凹的,其出檐構造出深遠的感覺。
瓦板房的構架是依據物理結構的邏輯性進行組合的,未應用任何其他物品進行連接固定,體現(xiàn)了彝族居民的建筑智慧。在墻體的構建上采用土墻與木墻的組合應用模式,利用木板墻拼接出各種花色圖案,其黃褐色圖案與褐色的木架、棕色的土墻顯得協(xié)調統(tǒng)一,加之黑色的木瓦板,使整個民居顯得宏偉大氣。
瓦板房不甚高大,屋內的柱、梁、橫桿均采用原木柱體,四壁或土或木,屋檐加斗拱,屋頂為“人字形”,上蓋云杉木板,俗稱“瓦板”,加橫木壓石固定,雨水順杉木紋路而下,透氣通光。屋內板壁、屋檐、門楣、斗拱、窗上繪有色彩濃郁的日、月、星、花、草和動物圖案。
瓦板房建筑的獨特性在于其精湛的“穿斗式”技藝和民族風格濃郁的室內外雕飾工藝,這不僅是工藝技藝的展示,還是一個民族習俗的復合體。房屋建造選料考究,工序復雜,工藝高超,沒有既定的施工圖紙,全憑工匠心中積淀的經驗來建造,且全結構不用一根釘子。從選擇宅基、請工匠、起基、封頂,每一個過程,都包含特定的民俗行為。
“穿斗式”瓦板房一般選用冷云杉、白楊、松樹等耐久性、紋樣、色澤 、光潔度、韌性上乘的優(yōu)質樹木,并陰干。彝族民居的大小,視不同情況與經濟條件而定。彝族民居小則在100平方米左右,大則200—300平方米。要建造一座全木“穿斗式”瓦板房,至少需要直徑為50公分上下的圓木(柱)30—50立方米,板材10—30立方米左右。
彝族房屋建造從地基選擇、建造、完工、入住都有極其嚴格的民俗講究。就建造本身而言,往往需要分工合作。一般而言,70%的工程量靠木工獨立完成,其余30%時間為選擇地基、平整地基、砌墻、蓋頂?shù)龋虼?,建造一座“穿斗式”結構的民居,3-5個木匠合作需要數(shù)百個工作日。建造工序主要為:
(1)選料:根據需要選擇符合規(guī)范的圓木、板材若干,作為穿枋、房柱、抬梁、斗拱、門、楣、隔板、窗格等材料。
(2)度量和上墨線:度量就是對材料長短、厚薄進行測量。習慣上,木匠主要用手作丈量工具來庹量材料長短,只有鑿孔度量用角尺。上墨線,就是對材料曲直、長短進行分類和大小標示。
(3)加工:利用鋸、刨、鉆等工具,對材料進行加工。程序主要有:鋸形、刨平、鑿孔、制形、雕刻、彩繪、校正,此工序耗時最多、最為復雜,最能體現(xiàn)木匠的技藝水平。
將不同柱、板、斗拱、穿枋、窗格、床、門按規(guī)則組裝。按傳統(tǒng),樓上穿枋,樓下以板或窗裝飾。穿枋取三、五、七、九、十一層的單數(shù),樓下分主位、客位、生活區(qū)、雜物區(qū),除雜物區(qū)立柱為飾外,其它三區(qū),分隔成不同的單元,進行不同的裝飾。該建筑,不論是穿坊、斗拱或者室內裝飾,其鑲嵌各部,均不用一根鐵釘,盡顯其高超的技術水平。
雕刻與彩繪部位多見于檐、楣、板壁、窗戶和斗拱,圖案豐富,常見的圖案有日、月、星、花、鳥、草、蟲、山、河和動物圖案,也有些波紋、回環(huán)紋等抽象的符號。同時,此類建筑,均留取3—5米的屋檐,以斗拱為飾。斗拱多拱成水牛角形,多雕刻馬牙紋,方架上多用紅黃黑相間的彩繪,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瓦板房如同一個個“凝固的音符”,與自然具有統(tǒng)一的特性,成為自然中的一部分,具有山野之間的質樸氣息。
7. 彝族文化建筑
大理風景名勝區(qū)、麗江古城、落鄧古鎮(zhèn)、娜姑古鎮(zhèn)、昆明官渡古鎮(zhèn)、大理古城、騰沖和順風景、麗江束河古鎮(zhèn)、楚雄楚雄姚安光祿古鎮(zhèn)、楚雄彝人古鎮(zhèn)。
云南麗江古城是中國四大古城之一,是中國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城之一。麗江古城是一座沒有城墻的古城,主要由古街、古橋、木府、各種古建筑組成,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成就,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這里有光滑潔凈青石板路、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房屋、小橋流水,還有著多彩的地方民族習俗和娛樂活動,別具特色的納西古樂、東巴儀式、占卜文化、古鎮(zhèn)酒吧以及納西族火把節(jié)等。
8. 彝族民族建筑圖片
彜族建筑,利用山地石塊,就地取材。
9. 彝族的民族建筑
盤點彝族村寨建筑文化特點,全面了解真正彝族文化。
彝族特色建筑:
一,彝族村寨命名方式
以某一家支姓氏加通名命名。
如鹽源縣大林鄉(xiāng)村名沙瑪拉達,“沙瑪”即姓氏,“拉達”即山溝,沙瑪拉達意為沙瑪住的溝。這類彝語村名體現(xiàn)了某一姓氏聚集在某一地區(qū)的居住歷史。
二,以舊梁山等級稱謂加通名命名。
如此茲莫依德、吉合依得、土諾依德等就是由茲莫、吉合、土諾加住地構成地名稱謂。
三,以人的五官特征加通命命名。
如淉波依得、大撥依 得等便是此類命名。
四,以方位命名。
如布約西、依伍、作各乃拖、才洛瓦拖、爾坡西等均體現(xiàn)了較強的方位意識。
五,選取某地有代表性的植物稱謂命名。
如幾波大隊,波族等就是以某地生長的代表性植物為名。
六,以某地棲息或出沒過的禽獸稱謂加通名命名。
如瓦碦覺史、阿吉姑諾
七,以故事傳說命名
如金陽縣地名老阿木只,意為石仙女。
八,以表示意愿命名
祈求吉祥的地方。
九,按山地的顏色,大小和形狀來命名。
十,以數(shù)字加通名命名。
如一碗水,三塊相連地,三鍋莊地。
10. 彝族建筑風格
彝族的房屋結構有的地區(qū)和周圍漢族相同,涼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頂、土墻;廣西和云南東部彝區(qū)有形似“干欄”的住宅。土掌房——彝族獨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與藏式石樓非常相似,一樣的平頂,一樣的厚實。所不同的,是它的墻體以泥土為料,修建時使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逐層加高后形成土墻(即所謂“干打壘”)。
平頂?shù)闹谱饕才c石樓相似,也具備曬場的功能。垍頭條萊
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東南一帶。這一帶土質細膩,干濕適中,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條件。彝族住房多為三間或五間。正中一間為堂屋,是家庭成員聚會之所,亦為接待客人之所??繅Ρ谧髠?,設一火塘,火塘邊立石三塊成鼎狀,鍋支其上,稱為“鍋莊”。鍋莊嚴禁人踩踏跨越,否則認為不吉。鍋莊上方,以蔑索吊一長方形木架,上鋪竹條,作烘烤野獸干肉或蒜頭、花椒、辣子之用。條萊垍頭
火塘用以煮飯、燒茶、取暖和照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圍火塘而坐,敘天倫之樂,火塘成為彝族傳遞文化的場所。垍頭條萊
一般彝族人家,則在火塘邊鋪一草席,身裹披氈而眠。
Hash:7a738016042355a8bc2d8a39753ca83a4169d5f6
聲明:此文由 Mike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