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江西鄱陽縣張王廟,向你訴說它的故事和文化根脈

攝影師,段長征,本地資訊創(chuàng)作者,旅游領域創(chuàng)作者

江西上饒鄱陽縣不僅有歷史悠久的芝山寺,還有唐朝名臣、書法家顏真卿在此修建的張王廟。張王廟位于該縣城永平關外街市東之秦家山高地,坐落在城東江北岸。廟北背秦家山,南臨鄱江碼頭,是民間祭祀唐朝忠臣張巡的祠廟,以愛國名臣睢陽太守許遠以及張巡部將雷萬春、南霽云、姚訚從祀,殿后祀祭柳母娘娘。

江西鄱陽縣張王廟。

張巡(708—757年),字巡,祖籍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生于河南南陽鄧州 。為唐朝中期名臣。安史之亂時,起兵守衛(wèi)雍丘,抵抗叛軍,戰(zhàn)死于河南睢陽。張巡殉國時,身首支離,慘不忍睹。唐肅宗詔賜張巡為“楊州大都督”。鄧州、芮城、睢陽三地民眾皆招魂葬之,并奉為神靈。唐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貶為饒州刺史。對血性剛毅,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張巡,敬佩有加,將張巡的事跡傳頌給饒州人民。在此建立張王廟。

鄱陽縣張王廟廟會活動。

據(jù)《鄱陽縣志》記載:明朝時,張王廟因年代久遠,加上風雨摧殘,已破爛不堪。明時稱張巡廟為“忠靖王廟”。明永樂八年(1410年),知府李益重修忠靖王廟,后又建一座“旌忠閣”。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府吳忱率士民重修忠靖王廟。鄱陽人明代官員邱霽寫有《重建唐忠臣張公廟碑》立于廟內(nèi)。

鄱陽縣張王廟廟會活動。

明清民國時期,張王廟的規(guī)模恢弘,肅穆莊嚴。據(jù)清《鄱陽縣志》及民國《鄱陽縣稿》記載:清朝曾多次重修及擴建。民國十二年( 1923年)張王廟進行大重修。重修后改為前、中、后三進,前有戲臺,中為正殿,后為夫人殿。夫人殿,是祀祭柳母娘娘。相傳鄱陽縣城浮舟寺口原為一大片柳林,這里是柳娘娘的娘家。早年,這位鄱陽美眉因戀慕張巡而患相思病。她臨死前向家人表白深愛張王,并說張王托夢于她,要娶她為妻。18歲的柳姑娘死后,好事者將其塑成菩薩像,奉為“張王娘娘”。

每年鄱陽縣張王廟廟會活動。

民? ?十七年(1928年),國民黨在全國推行新生活運動,以破除迷信之名,焚毀張王神像,但在民眾的請愿下保全了張王廟。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邑人舒達祺等建張王廟三樓,為宮殿式。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張王廟內(nèi)設張王廟中心小學。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廟東面觀音堂被改為忠烈祠,忠烈祠祀鄱陽縣抗敵陣亡將士。

鄱陽縣張王廟千人長街宴。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日軍飛機轟炸鄱陽,觀音堂處被日軍飛機炸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民眾照常祭拜張王菩薩,按常規(guī),每年抬著張王菩薩出巡。“文革”時期,廟內(nèi)各尊大小菩薩被徹底搗毀,廟內(nèi)存檔的文獻史料及祭祀用的器皿全部被毀。改革開放后,黨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實,1995年,一批年老、虔誠的信徒自籌資金重建張王廟。2004年,信徒弟子又在張王廟右側(cè)增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佛、南海觀音菩薩、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每尊佛像高達3米,均為樟木雕刻。2010年5月28日,鄱陽縣文化研究會張巡研究分會在鄱陽縣張王廟掛牌,同年12月28日,鄱陽鎮(zhèn)舉辦張巡誕辰1300年壽慶、張王廟廟會暨張巡文化研討會。廟會期間,鄱陽青年贛劇團公開首演大型忠貞神話贛劇《柳母傳》(饒河戲)。2012年,張王廟會被上饒市政府列為非物資文化遺產(chǎn)。2015年被江西省政府列為為非物資文化遺產(chǎn)。

每年鄱陽縣張王廟廟會活動。

如今,張王廟于每年11月舉辦廟會活動,形成了以“張王游行”、“張巡愛情故事”、“張王廟會唱大戲”、“張王廟會千人祈福”、“張王廟千人長街宴”、“張王廟素食宴席”、 美食節(jié)、書畫展等,每年參與廟會活動人數(shù)逾萬人,可謂鄱陽人的狂歡節(jié)。涉及河南、湖南廣東、安徽福建等地,影響全國乃至海峽兩岸,已成為鄱陽縣民間最具人文風情和最有地方特色的活動非遺文化品牌,成為鄱陽城市商旅文化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Hash:567dca5cb39fb464a5420c3255d9042ec13e331a

聲明:此文由 樂游開眼界伴你天下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