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美景.美食.美酒之敕勒川十三大美食《薩拉齊清真干貨》
給懂酒的人找好酒 給好美食找愛美食的人
大家好我是@內蒙美食哥!帶大家看美景,吃美食,品美酒。
老辦法先看美景,再品美食。今天先到敕勒川必去之地“二十四傾地天主教堂”轉轉(轉轉,內蒙古地方方言,到處看看、溜達一圈的意思)。
在敕勒川平原、土默特右旗海子鄉(xiāng)二十四頃地村,有一座獨特的教堂,這里,先有教堂后有村,村名也由教堂而來。這座教堂曾是西南蒙古主教府(后為綏遠教區(qū)主教府),教務管轄范圍最大時達到15個旗縣,鼎盛時期有教徒5000多名,外國傳教士27名。
如今,這座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的天主教堂,已經走過了130多年的歷程,那些遠去的人和事,仍在不斷流傳著。
從二十四頃地教堂西北面的門口進去,左手方向有一座鐘樓屹立在院子里,遠遠望去,墻立面像一艘輪船,鐘樓的尖頂好像桅桿,附屬建筑像船艙,取自漂洋過海傳教之意。
這座鐘樓上半部為1986年修繕時依原式補加,教堂坐北面南,面闊26米,進深46.5米,占地面積大概為12000平方米。鐘樓里原來有三口珍貴的大鐘,
此圖乃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大鐘是19世紀末,一位精通美學與音樂的德國匠人花費了多年時間,造出了六口會唱歌的大鐘。它們分別能發(fā)出1、2、3、4、5、6六個音階。作為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友,他把這六口大鐘獻給了羅馬的天主教堂。那么,其中的三口又怎么輾轉到了中國的土地,并且是在偏遠的土右旗廿四頃地天主教堂呢?
20世紀初期,廿四頃地的教務發(fā)展迅猛。作為蒙古教區(qū)的西部重鎮(zhèn),它起著一個中轉站的作用,將教義向周邊各地擴散開來。廿四頃地天主教堂氣勢雄偉,建筑群高大壯美,教友人數龐大,享有盛譽。于是,教宗便指令把其中的三口大鐘贈送給廿四頃地天主教堂。經過陸路水路的長途跋涉,歷時幾個月的辛苦轉運,三口大鐘終于在1905年運送至廿四頃地。在1906年7月5日,閔玉清主教為慶祝新教堂建成,把這三口鐘掛上了三十多米高的鐘樓。
廿四頃地天主教堂的這三口大鐘,從表面上看,與普通鐘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上小下大,鐘芯成長方形。但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fā)現,除了穿繩掛鐘處有一個孔外,鐘的全身沒有一處小孔,下部也沒有缺口。在這三口鐘上,繪有“十四處”,即耶穌受難的全過程。每口大鐘長約80公分,直徑約80公分,重300斤左右。這三口鐘在平時并不一起用,只有到了主日彌撒或重大節(jié)日才同時使用。每逢此時,就會有兩個敲鐘人爬上鐘樓,抱起木棒,依次敲響排列為等邊三角形的鐘,發(fā)出3、2、1的樂音。在平日,則只用那口能夠發(fā)出3音階的鐘。從鐘芯穿出來的繩子直接垂到底樓,人無需上樓,只要站在底樓用繩搖動鐘芯,使鐘芯撞擊鐘身即可。這三口鐘之所以沒有孔,目的是讓它發(fā)出的聲響在鐘內回旋,起到一個回音壁的作用,通過這一回音后,方圓幾十里的村子都能聽到這洪亮清脆的鐘聲。生活在廿四頃地周圍的村民,伴著這鐘聲,朝起夕歇,過著平靜卻不單調的日子。
可惜的是。1958年大煉鋼鐵,這三口鐘最終沒能逃脫厄運。兩口敲碎差點被煉,讓人們不解的是這些鐘的碎片不能熔化,根本煉不了鐵,因此人們也就沒再打爛第三口鐘。到了文革時期,留下的那口鐘連同被打碎的鐘片一起從發(fā)彥申公社轉至呼和浩特市。經專家鑒定,被打碎的鐘片是合金制成的,其中“十四處”是用白銀澆鑄后鍍了銅的。之后,那口僅存的大鐘幾易其手,被一南方商人買去,至今下落不明。
在西南蒙古教區(qū),廿四頃地天主堂曾經盛極一時。滄海桑田,歲月蹉跎,廿四頃地天主堂的風云早已成為歷史。雖然鐘聲不再,容顏已改,但并不能削減它在人們心目中的記憶。曾經逝去的,還會在心中封存對它的回憶;沒有失去的,人們還將繼續(xù)追尋。
教堂現在還保存有本堂神父比利時籍人陶德模用過的舊式木床一個。
光緒六年(1880年),天主教神父陸殿英向農民高九威低價購買永租河灘地24頃,從準格爾旗爾駕馬梁遷來部分教徒在此定居,墾地種植,建筑教堂,起村名為二十四頃地。從此,二十四頃地天主教堂開始了傳教活動。
二十四頃地教堂、村落形成后,傳教士為了擴展教務,手中土地只讓教友租種,周圍遠近沒有土地的農民,為了能租種到教堂的土地,紛紛開始信教,信教后在村中建房居住。因此,二十四頃地教務發(fā)展速度很快,村子迅速擴大。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夏秋,義和團反洋教運動風暴席卷土默川,當地民眾積極與義和團神兵配合,于6月24日攻克二十四頃地主教府,當場焚毀教堂,殺死教徒數百人,并活捉主教韓默理,交托克托廳處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9月7日,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賠償白銀4.5億兩。土默特旗也給教堂賠償白銀1.5萬兩,薩拉齊等7廳賠償白銀20萬兩。外國神父便陸續(xù)返回教堂,收攏信徒,由比利時籍神父賈明遠到二十四頃地教堂任本堂神父,主教府主教由比利時籍神父閔玉清繼任。
光緒三十年(1904年),教會利用“庚子賠款”大興土木,修繕教堂,建設城堡,耗銀1.3萬兩。次年,又修建大經堂1座,鐘樓1幢(為三口大? ??所修),耗銀7000兩。同年冬,教堂修繕工程基本結束,教務活動又重新活躍起來。
據《薩拉齊縣志》記載,20世紀40年代初,敕勒川平原土默特右旗境內已有天主教堂22座,神父22名,教徒19000名,教會學校22所。各教堂下設分堂、公所、育嬰院十幾處。
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土默特右旗旗境時,對教堂控制甚嚴。1943年,將內蒙古的外國神職人員集中到山東濰縣,二十四頃地教堂神父由中國神父郝寶擔任,修道院院長由杜瑞接任。綏遠總堂派來兩名神父,1名修士。由于神父較少,附近各堂由修道院神父不定期開展傳教活動。
1946年外國神父又陸續(xù)返回原教堂,繼續(xù)掌握教會大權。他們仇視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公然建立教會反動組織“圣母軍”。在二十四頃地、小巴拉蓋設立兩個總會,共有25個支會,300多名會員。1951年,中國人民政府依法取締“圣母軍”,二十四頃地教會開展“三自”愛國運動,在新華社記者艾丁的發(fā)動下,信徒們推薦杜瑞擔任二十四頃地教堂神父。4月中旬,杜瑞與比利時籍神父夏仰圣辦理交接手續(xù)。從此,二十四頃地教堂結束了外國神父主宰教堂的歷史,走上了“三自”愛國道路。同年冬,土改工作組將教會所有土地契約(共91頃54畝)焚毀,將土地分給當地農民。而教堂的財產,除203間房屋及大、小圣堂外,其余均收歸農會。
1952年土右旗境外國神父全部被遣送回國,各教堂事務從此完全由中國人接管。
二十四傾地大教堂,有無數的輝煌,也有許多感人的故事。也是帝國主義侵占欺壓我國的重要證據,我們必將勵精圖治自強不息,建設強大的祖國!
參觀完二十四傾地大教堂,有點餓了,出來后正看見有家干貨店(內蒙古人說的干貨,不是山干貨,也不是海干貨,而是烘烤炸制的一種面食),買個焙子吃,壓壓饑。
看完美景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敕勒川十三大美食之一的《老薩縣清真干貨》
說到干貨,其實與新疆的馕、西安的饃、北京的燒餅基本差不多,烘烤或炸制而成,外干內軟。
老薩縣干貨,基本上是清真食品,甚至于全內蒙古大部分的干貨店,也都回族人民開的,也是一種內蒙古多民族和諧共生的真實寫照。在這里,干貨、焙子是人們久吃不膩的美食,大家通常早上和晚上吃,吃法多樣搭配有趣兒,早上一般夾著其它食品吃,叫法也就變了。夾肉就叫夾肉餅,夾雞蛋就叫夾蛋餅……反正夾什么就叫什么。晚上了,一般就熬點小米粥或一碗雞蛋湯,再買點干貨,一頓營養(yǎng)豐富味道不錯的晚飯就有了,是不是方便又快捷?
由于敕勒川薩拉齊人愛吃干貨,所以做干貨的店鋪、攤鋪也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關鍵每家都是真材實料 ,手藝不錯。來了就必須去償償,回家?guī)┧腿艘膊诲e。
伴隨著歷史時間推移,從最初的簡單,到現在豐富多彩的品種,這些純樸的做干貨手藝,也將一代代傳承,發(fā)揚光大。
老薩縣清真干貨的基本種類
麻花
散子
油旋兒
干墊兒
各種焙子
關于焙子,有這么一個小笑話:說是有個南方人來薩拉齊時買了幾個焙子給家人帶回去,家人看后問這是什么,南方人說是“被子”;家人問為什么叫“被子”?南方人回答說是長得像被子。
當然,焙子不僅有長形的,還有其他形狀的,種類繁多,有長的,有方的,有圓的,有三角形的,還有像牛舌的。
看美景,吃美食,品美酒,內蒙美食哥帶您走遍內蒙古。歡迎大家評論轉發(fā)關注!
下期介紹敕勒川十三大美食之《薩拉齊八大碗》重頭戲吆兒
Hash:f473027e9866ed6f6c986de236ef47f4a943e297
聲明:此文由 內蒙美食哥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