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味道井陘美食展播(二)

桃園拖刀面

井陘地方名吃,創(chuàng)制于井陘核桃園村一帶,因工具獨特,技法獨特,面好吃,現(xiàn)已列入石家莊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拖刀面的特色在于切面的工具,是一種特制大刀。這種刀,長約60公分,由刀槽和刀片組成,刀槽的一頭是刀把,另一頭彎下來,在底端鑄成一個圓形平托。因大刀太沉,拿不起來,切面時需握住刀把,來回拖動,故名拖刀面。拖動過程中,那圓形平托始終不離案板,自然而然起到平衡的作用。切出來的面粗細均勻,如機器切出來一般。

據(jù)當(dāng)?shù)厝私榻B:以前井陘農(nóng)村,過事兒沒有酒菜這一說,只有親家席有酒菜一桌,其他多少人都是一碗面管飽。供應(yīng)這么多人同時吃面,自然要‘大家伙’上陣。”拖刀面可以說是過事兒專用產(chǎn)品,要好幾個壯男子配合,有人專事和面,有人主搟、有人配合搟。單就面條而論,拖刀面可以說是最好吃的面。過了水的面條入口極其爽利,嚼起來微硬,但不是讓人胃里難受那種硬,吃下去舒服、痛快,并且比較耐饑。

2009年,核桃園拖刀面制作技藝入選石家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豆面饸饹

清水豆面饸饹是井陘當(dāng)?shù)氐囊环N風(fēng)味小吃,上世紀50年代曾在井陘天長鎮(zhèn)流行一時。除了具有湯清味美、濃香怡人、冷熱均可、四季皆宜等特點外,還具有利口開胃、增強食欲、潤膚烏發(fā)、清火去郁、強腎健脾、解除便秘等特殊功效。

它的配料很有講究:不用蕎麥,而用豆面。以適量的綠豆、黃豆、小豆混合,在水磨上磨成面(以水做動力推動石磨,磨出的面特別細,非一般石磨可比,更非電磨可比,井陘許多傳統(tǒng)主食是用水磨面做的)。其中,綠豆面發(fā)筋,可以拉條,小豆面發(fā)脆,吃著有勁,黃豆面微甜,豆香味濃。煮熟裝碗,另用一盆,放醬油、香油、鹽、小蔥葉,用開水沖起蓋住,待鹽化開以后,澆在饸饹上,當(dāng)?shù)赝猎挿Q“潑碼兒”,類似于現(xiàn)在的清湯面,既清香可口,又保持了豆面的原味。

黃子

傳統(tǒng)地方風(fēng)味食品,有的地方也叫餅折,黃子一般用玉米面做原料,也有用小米面、玉米面摻以少許白面的混合面粉做為原料。將玉米面、黏米面發(fā)酵,加入適量的南豆、豌豆等和面蒸成糕狀,用刀切成豆腐塊,吃起來暄軟香甜可口,是井陘人過去常食的粗糧細作食品? ?也可以放到鏊子上攤制,黃子色澤焦黃,外形漂亮,吃時可以直接食用,或上鍋蒸熱或放在火盆中烤熱,香甜可口。

攤黃子,手法很重要,一勺棒子面糊糊,由中間倒下,動作要緩,等待面糊慢慢的向四周均勻漫開,而這一勺里的份量也是有講究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面量多了,則面糊容易溢出鍋邊,攤出的黃子面餅過厚;而面量少了,則面糊在鍋里分布不均勻,面餅過薄焦香味不濃郁。攤黃子,火候也是一個問題,一定要慢火,急火催生了焦糊味,棒子面的玉米香則被掩蓋。

井陘竇王醋

竇王醋在井陘一帶很有名氣,其制作工藝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竇王醋與竇王墓有關(guān)。竇王墓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勤勞勇敢的祖先在這里繁衍生息。清代順治年間,仇氏先輩遷居此地,隨之帶來了自己特有的釀造食醋技藝。所造食醋質(zhì)地優(yōu)良,深受世代鄉(xiāng)親喜愛,至今在井陘還留有“打好醋——竇王墓”的俗語。目前能追溯到的釀醋先人是清代末年的仇爐臺先生,其子仇二丑16歲進入醋坊學(xué)習(xí)釀醋,終身為業(yè)。其孫仇書潤繼承父業(yè),以醋謀生,并將祖?zhèn)麽勗旒妓噦魇诮o兒子仇建軍。竇王醋釀造技藝主要傳承人仇建軍,傳承祖?zhèn)骷妓?,但不拘泥落后的生產(chǎn)工藝,不斷完善、改進和提高釀造流程,使竇王醋更具有生命力和發(fā)展力。1996年注冊了“竇王”商標(biāo),建立起自己的醋廠,把竇王醋的市場擴展到全國各地,并且還遠銷國外。

長期食用能增強食欲,軟化血管,兼有對高血壓、胃熱、胃痛等的保健功能。竇王醋的主要釀造流程有原料清洗、加曲進缸、酒精發(fā)酵、添糠翻醅、熟后加鹽、成熟醋醅、熏醋、淋醋、配兌加熱、成品裝桶等工序。因工序繁雜、配料嚴謹,雖沒有任何添加劑摻入,成品醋也可存放數(shù)年,色味不變。

井陘煎餅

井陘煎餅歷史悠久,聞名遐邇,這與井陘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guān)。因井陘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多為山區(qū),素有“七山二水一田”之稱。又因土地貧瘠、多旱少雨之故,歷代人民多以種植小雜糧為生。為了改善生活質(zhì)量,聰明的井陘人發(fā)明了粗糧細作小吃——井陘煎餅。

井陘煎餅的食用方法很簡單,可直接吃、卷菜吃、蘸醬吃、泡著吃。若是把兩張一份折疊起來,搭在室內(nèi)懸的竹竿上晾干,可保存半年之久。

井陘煎餅講究越薄越好,刮的時候能透出下面鏊子的黑色,取下來薄如紙,晾干了吃著脆,摞起來吃著軟,放一放吃著筋。會吃的人,要求煎餅必須有豆味兒,否則不認賬。

吃法多以湯菜泡之,如熬菜泡煎餅、咸飯泡煎餅、羊雜湯泡煎餅、另外,還有涮煎餅、炒煎餅、煎餅卷大蔥等。

井陘煎餅制作技藝于2011年列入石家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井陘柿子

井陘地方特產(chǎn),井陘的柿子樹分布較廣,舊時是干鮮果品中的當(dāng)家品種,日常食用、度荒充饑、出售換取生活用品等。井陘的柿子有四塊瓦兒、唐縣柿子、牛心柿子三種。夏季柿子樹開花后結(jié)出幼果,過去貧苦農(nóng)民撿拾落地柿子果曬干碾碎,摻入面粉做干糧充饑;9月、10月份柿子陸續(xù)成熟,青綠色的苦澀,需用溫水浸泡脫澀后食用;呈金黃色后摘下可儲存至冬天食 “軟柿子”;亦可用軟柿子的果汁摻入面粉中蒸甜餅子;冰凍后的軟柿子叫“昆柿”,放在灶臺上化凍后可充饑食用;井陘民間有句俗語“老漢吃柿子,專揀軟的捏”。入冬以后,滿樹的柿子如大紅燈籠高高掛在樹梢上,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形成一道誘人的靚麗風(fēng)景線。

井陘手拔條掛面

傳統(tǒng)地方特產(chǎn),創(chuàng)制年代不詳。主要出產(chǎn)于井陘礦區(qū)趙村店。以本地產(chǎn)小麥經(jīng)過晾曬、清洗、粉化、磨制等工序,提取精粉為原料摻水和面,和面時需反復(fù)揉搓、擠壓約一小時左右,使面團光滑、筋道。然后餳面、盤大條、小條,餳面、纏桿,然后再專用的餳面池內(nèi)再次餳面、分桿,再將面取出,在專用場地精細撐面、晾曬。晾干后,由兩人合作將掛面摘回,放在寬一米、長兩米多的案板上,經(jīng)過切、包裝等十幾道工序,制作成細如絲線、中間有孔的手拔條掛面。特點是空心,細滑、筋道、柔軟。適宜老人、病人、產(chǎn)婦等體弱人員食用。有“盛在碗里,有面無湯;挑起來后,有面有湯;吃在嘴里,嗓子流湯”的說法。

井陘酸棗

井陘地方特產(chǎn),長于向陽或干燥的山坡,山谷、丘陵、平原、路旁及荒地,受有害物質(zhì)污染少,甚至無污染。比一般棗小而圓,外皮呈紫紅色,光滑而無皺紋,核小、內(nèi)厚、味酸甜,是藥食同源食品,果核仁是中藥材,熟棗仁養(yǎng)心安神。果肉可生食,也可曬干儲藏度荒。果實較大者味甜微酸,鮮美可口宜于生食,小者酸味濃多食牙癢,宜于曬干碾面粉食用。

目前已經(jīng)開發(fā)有酸棗汁、酸棗酒、酸棗面、酸棗茶、酸棗糕等多種食品。

面菜

面菜是一種由面粉摻入蔬菜合成面團炸制而成的方片狀食物,是以前井陘隨處可見的地方小吃。

將白面團反復(fù)揉搓,最后成圓潤而平滑形狀。經(jīng)過強有力的反復(fù)擠壓,面團才會筋道利口。隨后,取一些面粉與胡蘿卜絲、食鹽混合均勻,兌水和成同樣大的面團,有了胡蘿卜的加? ??,面團呈現(xiàn)出俏麗的淡橙色。將兩個面團分別搟成餅狀,疊在一起,再將它們搟貼合。緊接著,將雙層的大面片切成一塊一塊的小面塊,放入油鍋炸至金黃色而成。這是最純粹質(zhì)樸的味道,淡淡的小麥香混合著胡蘿卜的味道,伴隨著筋道的口感中在嘴中慢慢釋放,微微的咸味恰到好處,油炸后特有的香味彌補了面與菜的寡淡,使得口感更加豐富。

面菜不要急于趁熱吃,放涼后往往會更有嚼勁,咀嚼起來別有一番風(fēng)味。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因其耐嚼、耐放的特點,面菜成為休閑食品的不二之選。

Hash:b4baf75a2d4cd92069bc054c58227b2bbf5246b8

聲明:此文由 冀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