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

武英殿

武英殿是始建于明初的漢族宮殿建筑,位于北京故宮外朝熙和門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闊5間,進(jìn)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須彌座圍以漢白玉石欄,前出月臺,有甬路直通武英門。后殿敬思殿與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凝道殿、煥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間。院落東北有恒壽齋,西北為浴德堂。武英殿與位于外朝之東的文華殿相對應(yīng),即一文一武。

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華殿。崇禎年間皇后千秋、命婦朝賀儀也在此舉行。明代于武英殿設(shè)待詔,擇能畫者居之。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李自成于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順政權(quán)。但很快就因軍心懈怠,無力抵抗入關(guān)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舉行了即位儀式,翌日便撤離北京。

清兵入關(guān)之初,攝政王多爾袞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舉行小型朝賀、賞賜、祭祀等儀典??滴醢四辏?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宮等處維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滴跄觊g,首開武英殿書局??滴跏拍辏?680年)將左右廊房設(shè)為修書處,掌管刊印裝潢書籍之事,由親王大臣總理,下設(shè)監(jiān)造、主事、筆帖式、總裁、總纂、纂修、協(xié)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滴跛氖辏?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書籍,使用銅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開化紙印刷,字體秀麗工整,繪圖完善精美,書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將《永樂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種排字付印,御賜名《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世稱“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書甚少,僅存其名。武英殿之書凡存而不發(fā)者一向貯于敬思殿中。嘉慶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書,將完好者移貯武英殿,殘缺之書變價(jià)出售,此后敬思殿實(shí)際作為存儲版片之處。

武英殿是“殿本”發(fā)源地,武英殿建筑群落成于明永樂年間,占地約1.2萬平方米,主要建筑60余間,6500多平方米。建筑群為前后兩重,由武英門、武英殿、敬思殿、凝道殿、煥章殿、恒壽齋、浴德堂諸殿堂以及左右廊房63楹組成。明清交替之際,李自成曾在此倉促登基,順治朝攝政王多爾袞曾在此理政。從康熙十九年起在武英殿開書局。1914年,古物陳列所在武英殿陳列文物。武英殿建筑格局奠基在明代,主要建筑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大火后再建,并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進(jìn)行過大規(guī)模整修。

自明初建成以來,武英殿建筑群落除用于政務(wù)、儀典等活動(dòng)之外,更多的是用于文化活動(dòng)。明代曾在武英殿設(shè)畫待詔,擇能畫者居之。清朝康熙年間,首開武英殿書局,成為詞臣篆輯之地??滴跏拍辏?680年)將左右廊房設(shè)為修書處,掌管刊印裝潢書籍之事。乾隆朝以后,武英殿成為專司校勘、刻印書籍之處??虝顒?dòng)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為興盛,紙墨優(yōu)良,校勘精審,書品甚高,版本學(xué)上即以刊刻地點(diǎn)稱之為“殿本”。修書處的刻書活動(dòng)一直持續(xù)到清末,長達(dá)200余年,幾近貫穿全清。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燒毀正殿、后殿、殿門、東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間,書籍版片焚燒殆盡。同年重建。2005年故宮開始進(jìn)行大修之后,武英殿區(qū)被修繕,現(xiàn)已完成,作為故宮博物院的書畫館。其東西配殿為典籍館。

故宮博物院鐘粹宮太和殿神武門保和殿坤寧宮乾清宮三希堂慈寧宮養(yǎng)心殿壽安宮故宮御花園永壽宮午門文華殿體仁閣太和門交泰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