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壇位于北京市天安門廣場的西北側(cè),與天安門東北側(cè)的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相對。
社稷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土地神和五谷神地方。這種布局是依照周代以來皇宮舊制設(shè)置的,即如《考工記》所記載的“左祖(太廟)右社(社稷壇)”的布局。社稷壇的歷史,可遠(yuǎn)溯到遼金時期,當(dāng)時這里是京郊名剎“興國寺”,元代改名為“萬壽興國寺”。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在此建立社稷壇,全園面積約360余畝,由社稷壇、拜殿、戟門組成。
社稷壇是呈正方形的三層高臺,以漢白玉砌成,象征著“天圓地方”之說,壇上鋪有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的五色土,四周短墻也按方向覆蓋四色琉璃瓦。五色土是由全國各地納貢而來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還象征著金、木、水、火、土五行為萬物之本。社稷是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祀的上神和谷神,商周以至清代的帝王,均沿襲社稷的大禮。歷代帝王自稱受命于天,將自己比作“天子”,將社稷象征國家構(gòu)成的基礎(chǔ),故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舉行大祭,如遇出征、班師、獻(xiàn)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舉行社稷大典。壇四周有三重圍墻,內(nèi)墻四面各辟一座漢白玉門,名“欞星門”。中間一道名“壇墻”,壇墻與外墻之間,北有拜殿和戢門,西有神庫和神廚、宰牲亭等。
拜殿是明清兩代帝王在祭掃途中避風(fēng)雨的地方,故名拜殿。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此停靈,1928年改名“中山堂”。1914年社稷壇辟為中央公園,后改名“中山公園”。辟為公園以后,在社稷壇四周廣建亭榭,東部有投壺亭、來今雨軒、松柏交翠亭;西部有迎暉亭、繪影樓、唐花塢、水榭、春明館、四宜軒等;南部有從圓明園遷入的蘭亭八柱和蘭亭碑,以及漢白玉制成的保衛(wèi)和平坊。如同太廟一樣,社稷壇園內(nèi)也以古柏著稱,其中來今雨軒旁的七株古柏相傳已達(dá)千年,樹干周長有6米多。其余的數(shù)百株翠柏遮天蔽日,挺拔蒼勁,千姿百態(tài),蔚為壯觀。(國家文物局)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中華路4號中山公園內(nèi)
類型:古跡
電話:010-66055431(中山公園咨詢電話)
開放時間:
中山公園大門6月-8月售票時間為6:00-21:00,靜園時間22:00;4月-5月、9月-10月售票時間6:00-20:00,靜園時間21:00;11月-次年3月售票時間6:30-19:00,靜園時間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