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塔

東西塔

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聳立在開元寺拜庭兩側廣場中,兩塔相距約200米,為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

東塔名“鎮(zhèn)國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后經(jīng)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后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后經(jīng)十年才完工。

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nèi)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于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筑工縝密。穩(wěn)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筑物雖經(jīng)歷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公元1604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

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tài)勢,顯得輕盈。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鐸聲叮咚,悅耳怡人。東塔已于1997年人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此塔,初名“無量壽塔”。北來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后經(jīng)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于東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東塔,其規(guī)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須觀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與學者的廣泛興趣。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建筑瑰寶。從石塔的建筑規(guī)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征,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志?,F(xiàn)在,東西塔影雕作品已成為我市最高層領導人饋贈佳賓的珍貴禮品。

景點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西街176號開元寺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