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樓抗日遺址

張家樓抗日遺址

張家樓抗日遺址位于聊城市茌平縣廣平鄉(xiāng)張家樓村??谷諔?zhàn)爭時期,村四周曾筑闊7-8米,高約7米左右的土墻,圍墻外有鹿砦和壕溝,有115人組成的民兵鋼槍隊。1944年12月6日晨,日偽軍近千人圍攻張家樓村,被擊退,死傷250余人。翌年2月16日,日軍又糾集1200多人,二次侵犯張家樓村,戰(zhàn)斗持續(xù)三天,北門被大炮轟開,全村有333人犧牲,271人負傷,房屋全部燒毀。該村現(xiàn)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43年至1944年上半年,由于日偽軍的不斷騷擾和劫掠,再加上自然災害嚴重,張家樓村民無以為生,苦不堪言。1944年9月30日,在茌平縣抗日民主政府縣大隊的幫助下,張家樓村建立了抗日民兵聯(lián)防大隊,組織民兵300人。從此,張家樓村民不再向日偽頑軍交納任何糧款,不負擔任何差役,因而被日偽頑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1944年農(nóng)歷臘月間,茌平縣偽縣長李岐山率所屬偽軍和治安軍2000余人,先后兩次攻擊張家樓,均沒有成功。

兩次受挫后,日偽軍更加瘋狂。1945年3月29日,駐茌平、聊城、臨清的3700多名日偽軍和治安軍圍攻張家樓。張家樓村男女老少齊上陣,英勇抗擊日偽軍的進攻。最終,由于雙方力量懸殊,日偽軍用大炮轟開了北門寨墻,蜂擁而進,向村里發(fā)起猛烈進攻。民兵聯(lián)防總指揮張承剛帶領民兵與敵人展開激烈肉搏戰(zhàn)。最后,在縣大隊的接應下,部分民兵、群眾才得以突圍。敵軍進村后,持續(xù)燒殺兩個多小時。張家樓村333名優(yōu)秀兒女壯烈犧牲,271人負傷,264人被捕,7人被抓去日本當勞工。全村被燒毀民房2723間,被搶走耕牛86頭、大車48輛,其他財務不計其數(shù)。

1959年,在全國民兵大會上,張家樓村被譽為“抗日英雄村”。1971年,經(jīng)聊城軍分區(qū)批準,為紀念抗擊日偽軍入侵英勇獻身的333名烈士,在該村南側(cè)建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抗日遺址紀念館,周圍建有院墻。院落面南背北,南北長150米,東西寬25米。北面是抗日遺址紀念館,共有瓦房5間,門匾上 書-“抗日遺址紀念館”7個仿宋大字。館內(nèi)陳列著當年民兵、群眾抗擊日偽軍用過的刀、矛、棍、土槍、土炮和烈士遺物,四面墻上懸掛著介紹張家樓慘案發(fā)生經(jīng)過、英雄人物事跡的文字和圖片的圖板,以及反映當時戰(zhàn)斗場景的巨幅油畫??谷者z址紀念館南30米處矗立著一座紀念碑,碑高10米,基部為雙層六級石砌方臺,碑座為水泥方臺,碑身呈方柱形,上覆起脊飛檐碑冠。碑身和碑座4面皆刻有碑文。

1977年12月23日,張家樓抗日遺址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4月,被列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清明節(jié)及其它重要節(jié)日期間,前來緬懷革命烈士豐功偉績和寄托對革命烈士哀思的掃墓人員逐年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