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波黃公祠又名五世同堂。位于松洲街槎龍村仁德里路。是磋龍村人黃鏡波生前所建的私伙生祠。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2005年3月由槎龍經(jīng)濟發(fā)展總公司出資100多萬元人民幣重修。坐西朝東。由牌坊、庭院、家祠等三部分組成.是一個中西合璧的建筑群,總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
門口牌坊面闊5.56米,高7.5米,是用花崗巖石砌筑的三間四柱沖天式牌坊。方身石柱,半圓拱門,拱門下立兩根歐式柱,正面坊額陰刻“五世同堂”,其下面明間拱頂,刻“留鏡波影”,兩次間石額刻“蘭桂”、“騰芳”。背面明間坊額陰刻“德冶鄉(xiāng)閭”,兩次間石額刻“入孝”、“出弟”。整座牌坊的裝飾圖案,具有中西建筑風(fēng)格。
牌坊以內(nèi)為小庭院,闊約28米,深約10米。中有通道,兩側(cè)植花草,庭院之西北、西南兩隅,兩襯祠前,各有一亭,亭高兩層,琉璃瓦,歇山頂,四角微翹,四圓柱。兩層亭欄上分別陰刻“枝分”、“派別”。
庭院以西即為鏡波黃公祠。三路兩進,總面闊27.18米,總進深26米,建筑占地面積706.65平方米。中路為正祠,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灰塑高脊,脊上有“桃園結(jié)義”及眾多動物灰塑裝飾,做工精致;碌灰筒瓦,琉璃瓦當(dāng)鑲邊。左右建有襯祠,均以青云巷相隔,青云巷石額分別刻“春露”、“秋霜”。
頭門為凹斗門。石門額陰刻“鏡波黃公祠”,上款“癸亥孟夏”,下款“山羽魏馘”。面闊三間13.7米,進深兩間10米。凹門斗闊5.21米,深1米。前以兩側(cè)山墻架十三檁。后兩次間有精美屏門,地面為水磨石米。頭門內(nèi)天井,闊3.3米,深6米,花崗巖條石鋪砌,中間和成八卦圖形。天井左右為廊,闊5.2米,上澆注鋼筋混凝土平頂并裝有木板天花。
第二進后堂面闊三間13.7米,進深三間10米,山墻、屋脊、屋頂與頭門相仿,共十五架,前設(shè)四架軒廊,前后三柱及后墻承重。立4根坤甸木金柱,前金柱分別陰刻楹聯(lián)“堂構(gòu)煥然新繼述高曾孝思小匱;蒸嘗貴乎潔奉將酒醴明德惟馨”。相傳兩堂共有99個門口,現(xiàn)已難覓。原有木樓閣,重修時已改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
20世紀(jì)60年代祠堂曾做槎龍小學(xué)校址,現(xiàn)由搓龍經(jīng)濟發(fā)展總公司管理。2005年9月,公布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