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西大寺
北庭西大寺位于吉木薩爾縣北庭鎮(zhèn)境內(nèi)。
北庭西大寺,又名高昌回鶻佛寺,位于北庭都護府遺址之西1公里處,西臨西河壩,東面有水池,周圍地勢平坦,現(xiàn)多已開發(fā)為農(nóng)田。古寺為高昌回鶻王國皇家寺院遺址,專供王室成員供養(yǎng)佛像之用。佛寺殘跡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70.5米,東西寬約43.8米,地面以上全部用土坯砌筑,地面以下為夯土臺基,整個建筑分南北兩個部分,南面為殘高0.2—0.4米的庭院、配殿、僧房、庫房等建筑群;北面為正殿,其四周筑洞窟,兩部分銜接成一整體。目前東面有上七下八的洞窟殘跡,窟內(nèi)殘留有高昌回鶻時期的壁畫若干。建筑材料為土木結(jié)構(gòu)。
宋朝初期,寺院興盛。宋使王延德曾親臨“遨樂于其間”。1275年,高昌王東遷時,日趨衰落,十四世紀時,毀于伊斯蘭教的-。
西大寺現(xiàn)外觀大部殘毀,1979一1980年,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對其進行搶救性發(fā)掘。清理出南面的部分配殿及東部的佛窟。1988年,西大寺連同北庭都護府遺址一起被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受到妥善保護。
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在北庭故地設(shè)立“庭州府”,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改“庭州府”為“北庭大都護府”。該時期在其轄區(qū)內(nèi)大興土木,廣建佛寺,先后建有“應(yīng)運太寧寺”、“高臺寺”、“龍興寺”與“西大寺”等,佛教一時興盛。
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鶻部從自鄂爾渾河流域大舉西遷,其中一部分定居北庭一帶?;佞X人原在漠北時,信奉摩尼教,于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高昌回鶻政權(quán)建立后,始皈依佛教。西大寺壁畫中,現(xiàn)存有“亦都護(高昌國王)”、“長史”、“公主”之像。
元惠宗至正六年(公元l346年),禿黑魯貼木兒之子即位察合臺汗在位期間曾對高昌地區(qū)(今吐魯番)進行“-”,搗毀佛寺,殺害佛教僧侶,強迫高昌居民改信伊斯蘭教。由于“-”并強迫之宗教更替,西大寺當毀于斯時。
現(xiàn)殿窟內(nèi)殘存有佛、菩薩、羅漢、天王等塑像,壁畫內(nèi)容主要為千佛、菩薩、0、經(jīng)變故事,間有回鶻文、漢文題記,為研究維吾爾族的古代宗教、文化、藝術(shù)、語言文字和建筑技術(shù)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西大寺由于出土大量回鶻時期的壁畫及回鶻文題記,歷史價值極高,吸引了世界各國大量專家、學者及游人前來參觀、考察。兼之其處在絲綢之路新北道上,旅游價值頗高,開發(fā)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