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山廟,又稱龍姥廟、閱城君廟、圣母廟。位于仙女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鈐陽湖西端的昌山峽西岸,坐西朝東,依山傍水,古木參天,上下三進(jìn),樓閣井立,建筑巍峨壯觀。廟門有副楹聯(lián):
“肇于唐,封于宋,圣跡朔越城,千秋聲靈仰圣德;
子則孝,母則慈,神功崇護(hù)國,萬民依賴沐嘉休?!?/p>
相傳龍姥廟在康州(州治在今廣東德慶縣)悅城縣。唐元和(806-820年)年間,盧萼常游仕南越,曾代理康州錄事參軍之類的小官。他聽說供奉龍姥與龍伯的龍龍姥廟委靈驗,于是到廟中燒香祈禱,希望能榮任主治一縣的父母官。夜晚,他夢見龍伯說:“你當(dāng)為此官,想報答我嗎?”盧萼當(dāng)即許諾一旦夢兆成真,就敬祠龍姥與龍伯。次日,盧萼找術(shù)士占夢,得到“見龍這貞”的吉兆。他心中大喜,請人繪制龍姥與龍伯的圖像,日夜祠之。大和五年(831年)盧萼得償所愿,出任宜春縣令。次年,因盧萼治縣有善政,得到上級嘉獎。這年大旱,他祈祠龍姥,保佑這里風(fēng)調(diào)雨順,并在水陸交通樞紐的昌山渡創(chuàng)建龍姥廟,亦稱閱城君廟。由于龍姥(亦稱溫姥、溫媼)撫育龍伯與龍伯孝敬龍姥的故事流傳天下,唐代又賜廟額為“孝通”,意為孝義通天。由于古人有以地望稱呼建筑景物的習(xí)慣,故又稱為昌山廟。
昌山廟中塑有五十四座神像,而供奉的主神為龍姥(亦稱龍母娘娘、昌山圣母),廟中寶有歷代文人所贈的詩書繪畫,清雍正乾隆年間又增建門樓、墻垣和文昌閣等。千余年來,該廟靈光獨(dú)耀,香火鼎盛,吸引了方圓幾百公里的信眾。特別是農(nóng)歷八月十三日──紀(jì)母誕辰紀(jì)念日,鼓樂齊鳴,鎖吶聲聲,香客云集,熱鬧非凡,甚至遠(yuǎn)在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省的香客都來朝拜。
由于年久失修,廟宇日見朽敗。1962年佛教協(xié)會曾投資修繕。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7月3日,廟定被當(dāng)作“四舊”搗毀,所有雕塑、書法......等藝術(shù)珍品蕩然無存!昌山廟幾乎陷入萬劫不復(fù)的慘境。然而“山-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隨著仙女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的開發(fā),1992年市有關(guān)部門批準(zhǔn)修復(fù)昌山廟,經(jīng)過分宜縣旅游部門的努力,迄1994年冬止,修復(fù)了昌山廟的觀音殿以及對河的春源碼頭。后者因馬來西亞華人劉春源先生捐資修建而得名。
觀音殿坐向為70攝氏度(即坐西偏南20攝氏度,朝東偏北20攝氏度)。該殿屋面蓋著黃色琉璃瓦,屋脊兩端飾有鴟吻。脊中聳有寶頂,寶頂上為瓶狀頂剎,下疊四顆寶珠;脊上雕有兩條騰龍,身體皆呈“S”狀,隔著
寶頂相向而戲。該殿面闊五間,柱成六列,懸掛六個大紅燈籠,正中的明間掛二個燈籠,左右次間、左右稍間各掛個燈籠。殿中供奉著觀音菩薩。觀音左有大鼓與女侍童。右有男侍童。觀音與男女侍童皆于蓮臺之上,而蓮臺又在仿須彌座上。觀音像及其座臺稍前凸,整個座臺平面略呈“品”字形。觀音像前設(shè)一黑漆香案,上置昌山圣母塑像。觀音殿闌額下高懸紅布帷幕,幕頂橫一布匾,-“神光普照”。目前,游人已來此觀光許愿、抽簽,祈求幸福及民靈的安祥。不久,昌山廟的其他兩進(jìn)廟堂將得到修復(fù),我們相信:在不遠(yuǎn)的將來,一個完整的昌山廟建筑群將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旅游去處!昌山廟必將重振靈風(fēng),給人們帶來心靈的慰藉!帶來美妙的憧憬!門票.開放時間
門票:2元/人
交通:乘分宜-電廠公交車,到昌山廟對岸下。車次;一小時一
趟。小貼士:下公交車后坐擺渡船到對岸昌山廟,(上香的朋友要衣著整齊? ??不可穿拖鞋,裙子),距昌山廟半小時路程就是嚴(yán)嵩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