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文帝寶炬永陵

西魏文帝寶炬永陵

西魏文帝永陵位于陜西省富平縣留古鄉(xiāng)何家村大冢堡北。

西魏文帝元寶炬,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孫,京兆王元愉之子。

北魏宣武帝時期,元愉對朝庭的政治-不滿,被宣武帝軟禁在宗正寺。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6年),元寶炬出生,第二年其父因被誣告謀反而被殺。宣武帝死后,元寶炬一家得以平反。孝明帝對他十分賞識,提升元寶炬為直閣將軍。武泰二年(公元529年),封邵縣侯,永安三年(公元530年)進封南陽王。孝武帝即位后,又晉升太尉,加侍中。永熙二年(公元533年)晉升為太保、尚書令等職。后因高歡反叛,永熙三年隨孝武帝入關,投奔宇文泰,拜太宰、錄尚書事。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年底宇文泰鴆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第二年正月元寶炬正式登基,改年號為大統(tǒng),史稱西魏。

元寶炬登基后,任宇文泰為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軍政大權實際操縱在宇文泰手中,但元寶炬能夠與宇文泰默契配合。文帝在位期間,東、西兩魏互相聲討,戰(zhàn)事連綿,西魏國庫空虛。但宇文泰能夠注意內部改革,大統(tǒng)元年(公元535年)任用蘇綽進行改革,建立計帳和戶籍制度。又頒行敦教化、盡地利、均田制等詔令,以保證國家收入。大統(tǒng)十六年又在軍事上進行改革,推行府兵制,使西魏軍隊的戰(zhàn)斗力越來越強。他還注意融合鮮卑貴族和漢族地主階級的關系,使西魏的統(tǒng)治日趨穩(wěn)固,國力逐漸可與東魏抗衡。宇文泰提倡鮮卑族與漢人通婚、服飾漢化,從而達到了國內和邊境安寧,西魏統(tǒng)治得到了鞏固。元寶炬大統(tǒng)十七年三月(公元552年)庚戌卒于乾安殿,四月葬于永陵。謚號文皇帝,與其合葬者有郁久閭氏和乙弗氏。冢高13米,邊長55米,東25米半處有一小冢,高4米,邊長22米。均沿襲漢陵制式,同陵不同穴?,F(xiàn)冢南200米處有一石獸,高190厘米,長193厘米,胸闊72厘米,據(jù)其造形,應是獬豸。

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6月富平縣人民政府立(省保)標志碑。

1996年11月富平縣人民政府立(國保)標志碑。

永陵現(xiàn)存石刻:神道西側石獸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