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倉古道

米倉古道

米倉古道以翻越米倉山而得名?!掇o源》記載;“米倉道,在今陜西南鄭縣南,位于川陜交界,東與大巴山相連。自南鄭經此山為入蜀要道,路皆險峻,古稱米倉道。古代用兵,自陜入蜀,多出此道”。米倉山作為南北屏障,米倉道為南北出入要塞,遠古巴人在米倉山中開辟了多條道路,形成了一個道路網絡,通稱米倉道。

米倉古道是中國最早的國道,其歷史久遠,在夏商時期便有記載,夏禹王會盟涂山,巴蜀往焉;殷高宗婦好伐巴方,曾設巴戌關于險阻;周武王滅殷伐紂王,巴師出征于牧野;秦惠王派司馬錯滅巴蜀;蕭何月下追韓信于寒溪,漢王劉邦伐川北賨民平三秦王;曹操征漢中張魯南下巴州;劉備駐軍大壩牟陽城,張飛戰(zhàn)張郃于木門,擒嚴顏于巴州;唐代皇子李賢、廢帝李重福、李重茂等謫貶巴州集州;宋元之際元憲宗蒙哥經此入川攻合州釣魚城;明朝設巡檢司于牟陽城;清代白蓮教義軍橫行川陜毗鄰州縣;現(xiàn)代紅四軍建川陜蘇區(qū)于川北……。五千年古道,兵馬馳騁,商賈營運,行旅往來,百姓流離,不畏險阻,直至民國初期始廢。

米倉古道早期稱巴嶺路、大行道,縱貫大巴山區(qū),聯(lián)結江河流域,北上關中而通中原,南下巴蜀以達江南。是夏末商初沔水至潛水一帶古代巴人的生活通道,也是后來巴蜀人走向中原的唯一交通要道。在南江米倉山境內米倉古道南北走向主要分四條,從西向東為:漢平關道,擋墻關道,巴峪關道,木竹關道。

穿越光霧山旅游景區(qū)櫻桃河谷、寒溪峽谷的這條道路是擋墻關道,為米倉道中支線,由兩河口至寒溪峽谷北接陜西廟壩至南鄭通漢中,向西經白頭灘至旺蒼接金牛道通成都,向南經桃園至坪河達巴中,為米倉道中支線,是利用時間最長的一條道路。從櫻桃河谷北上不到2公里處,有一處關隘,叫“擋墻關”,關樓已不存在,城墻猶存,厚約4米,由石塊和粘土筑成,經千年的雨水沖刷、垮塌,至今還有5米多高。在這條古道上發(fā)生過許多歷史故事,如張飛大戰(zhàn)落旗山;唐代兩京的佛教造像藝術通過米倉道而傳入巴中,造就了象“南龕石窟”這樣眾多的佛教摩巖造像石刻群;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歷史故事也發(fā)生在這條道路上。(來自:http://guangwushan.cn/TourismWeb/dpsub/todetail?psi_id=652)

米倉古道乃東部西部,南疆北國之銷鑰。是中國交通史上的活化石,是世界最早的古道之一。秦巴山區(qū)為舉世壯觀之地域,米倉大道乃南北交通之樞紐。米倉古道,舉世聞名,為推動我國經濟發(fā)展、文化交流、社會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已將米倉古道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預備名錄。

1、截賢驛棧道及橋樁孔

保護范圍:棧道及橋樁孔外延50米(包括河谷和山巖上部)。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

2、寒溪河棧道及橋樁孔

保護范圍:棧道及橋樁孔面外延50米(包括河谷和山巖上部)。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

3、官倉坪(又名巴峪關)

保護范圍:占地范圍外延50米。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

4、古琉璃關

保護范圍:各石刻本體外延50米。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

5、斷渠遺址

保護范圍:東至明月村村道公路,南至南江鎮(zhèn)第六小學北面圍墻,西至省道S101,北至斷渠遺址斷裂帶邊沿。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北外延100米。

6、蒲澗太子洞石刻

保護范圍:洞口外延50米。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

7、接龍橋< /p>

保護范圍:橋本體外延50米。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

8、二洞橋遺跡

保護范圍:石刻本體四周外延50米。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

9、石板河遺跡

保護范圍:石窟寺四周外延50米。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

10、佛石壩石窟

保護范圍:石窟巖體外延50米。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