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慶寺位于四川省資中縣城東北隅重龍山上。地處成渝高速公路中段,距成都142公里,辟為宗教活動及游覽場所。永慶寺始建于唐,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續(xù)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乾隆、嘉慶時多次培修。
寺前有石牌坊,上為“重龍古跡”,兩旁有聯(lián)曰:“雙鶴橫江,緬仙吏遺蹤,百尺樓頭尋鶴架;重龍繞郭,踵名賢舊址,三臺渡口望龍門?!迸品槐趁嫔?書-“西蜀名剎”。兩旁有聯(lián)曰:“倚漢凌云,洵是西方法界;聞掬水,分明勝地曹溪?!?/p>
牌坊后是“文命誕敷”牌樓,其后是永慶寺天王殿,殿后有重檐八角亭樓。傳為宋代修的“來鶴亭”,亭后建有普陀殿。殿后有大旱不竭的“天池”。天池后是大雄寶殿,右側(cè)有月池。
典故
萬丈青山插太空,樓臺妝點梵王宮。昂霄鴛嶺徜徉處,如帶珠江指顧中。這是明四川按察使楊舜原題的一首詠資中重龍山詩。詩中的梵王宮指的就是山頂古寺一一永慶寺。全詩雖只二十八字,卻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重龍山和永慶寺的勝景。
歷史
永慶寺「西蜀名剎」,位于四川省資中縣城重龍山上。明代悟云禪師即在此講經(jīng)說法,時香火鼎盛。而據(jù)史料記載,唐代即建寺于山,現(xiàn)永慶寺復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F(xiàn)寺名「永慶寺」匾額,清俊挺拔,由清定法師手書。
文革期間,寺中佛像殿堂,匾額楹聯(lián),佛教經(jīng)典,毀壞殆盡。文革后,永慶寺劫后重生,一九九一年被列為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三年,永慶寺被批準為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資中縣政府禮請內(nèi)江圣水寺智常法師就任永慶寺住持。
現(xiàn)為四川省文物的重點保護單位。
特色
全寺總體格局呈直線,天王殿、來鶴亭、圓通寶殿、大雄寶殿和羅漢堂居中軸線上,兩側(cè)有鐘樓、鼓樓、客堂、齋堂、文丈室和寮房。殿廊之間,點綴以名家書畫。寺中「天池」,為縣城至高處,池水澄澈見底。圓通寶殿內(nèi),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塑像栩栩如生。羅漢堂是近年新建的,也是成渝中線唯一的一座五百羅漢堂。
該寺座北向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積10200平方米,建筑面積2869平方米。由山門石坊、天王殿、來鶴亭、普陀殿、大雄寶殿、東西廂房等組成。其中《文命誕敷》木牌坊是辛亥革命中“殺端方”的現(xiàn)存唯一歷史見證。而寺廟的主體建筑大雄寶殿則設計協(xié)調(diào)、裝修尺寸得體、圖案精美、雕刻精細、特別是屋面設計頗具濃厚的地方特色,具有南方古建筑俏麗精巧的風格,為不可多得的文物建筑珍品。位于寺中的來鶴亭精巧典雅、重檐八角,據(jù)說古時重龍山古柏蒼松,郁郁青青,經(jīng)常有白鶴飛來棲息、遨游,故以“來鶴”名亭。清高培谷來資州主政,于光緒十八年(1892年)擴亭為園,并撰《來鶴園記》以記之,并由四川著名書法家包汝諧書碑。
永慶寺寺前有巍峨壯觀的“重龍古跡”坊,寺中有著傳奇故事的天池和各式精美的建筑,寺后有內(nèi)城墻、明“玉虛宮”石坊,東側(cè)稍低處有來鶴園,亭廊小榭,構成了融寺廟與園林于一爐的古樸、幽靜、開闊的人文景觀。永慶寺歷來香火鼎盛,高僧輩出,以“西蜀名剎”著稱于世,吸引眾多的信徒前來燒香拜佛。永慶寺及木牌坊是資中重龍山省級風景名勝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
保護范圍:東、南、西至山巖腳,北至內(nèi)城墻外基腳。
建設控制地帶:東至一中北校區(qū)教學樓,南、西至荷花池,北至上山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