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耳山

象耳山

象耳風(fēng)光迷人。寺周有象鼻山、象耳山、檫耳巖環(huán)抱,松柏茂密,斑竹萬竿,青翠欲滴。寺前太白湖,主叉道總計長達10華里以上,曲折回環(huán),山水一色,蕩舟其間,靜得出奇。

象耳山題刻甚多,武氏巖上刻有“磨針溪”三字,相傳李白讀書山中,學(xué)未成棄去,適過一溪逢老媼磨鐵杵,白問:“何為?”媼曰:“欲作針耳?!卑赘衅溲?,遂還卒業(yè)。媼自言武勝。白后來將溪旁一巖取名“武氏巖”,將磨針處取名“磨針溪”。還有宋代游人題刻十七幅,如歇題孝宗淳熙十六年“藍興來自百倉路,喜得幽人陪枚履,想是山林澤旱苗,不關(guān)居土隨軒雨”就是其中一幅。石刻中,有石窟、壁浮雕、壁刻等。石窟中有講經(jīng)圖、壁浮雕、主要是千余尊佛像,技藝精湛,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

 象耳諸山,古為武陽茶葉市場和武陽名茶生產(chǎn)加工基地--硼門茶茶坊所在地。“自古高僧愛飲茶”。茶與佛教有不解之緣,僧人生活講清虛,離塵脫俗,戒葷戒酒。但坐禪時間長,易疲勞,消除疲勞的飲料,就是茶。喝茶便成為僧人不可缺少的事。茶圣陸羽說:"茶葉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梢?,大圣寺(今象耳寺)的選址條件,與當時規(guī)模巨大的硼門茶場和主要交通要道有關(guān)。古硼門茶場始建于何時,無資料可考。但可以斷定與武陽茶葉市場的形成時間相差不會很大。據(jù)中國茶葉專家朱自振著《茶葉史話》說"唐朝中期以后,我國史笈中才出現(xiàn)了不少有關(guān)大型茶園的記載,如《仙傳拾遺》記四川彭山有個地主,他的君山茶園在每年采菜季節(jié),單采茶的雇工就有百余人。"六十年代中國茶葉研究所考證其遺址在今彭祖山一帶地區(qū),并命名茶場村。這樣規(guī)模巨大的茶場,其形成時間當與武陽茶市等同,其位置當靠近水陸交通要道的武陽茶葉茶市等同,其位置當靠近水陸交通要道的武陽茶葉銷售中心。符合這兩個條件的位置,只有象耳寺所在的象耳山等一大片深山峽谷,煙霧迷漫的茂密森林區(qū),這一帶東鄰錦江(今府河)邊,南連江門鎮(zhèn)武陽茶市,水上交通運輸極便,陸路有象耳彭家橋--關(guān)子門--樓子山--江門的成都至江門要道,往返都很便利。

天下名山僧占多。象耳山氣勢靈秀,地靈人杰。八百壽星彭祖家宅于此。象耳寺座落在象耳根上。象為靈物,是佛教的吉祥物。相傳世尊釋伽牟尼的母親曾夢六牙白象入懷生釋伽牟尼,故佛教又名象教,佛法又名象法,這是大圣寺(今象耳寺)選址于此的主要依據(jù)之一。她不但位居川西南岷江水陸要津,而且在一千多年前就成為蜀中有名佛教勝地,吸引歷代名人留題吟詩。

為了弘揚茶葉文化,展現(xiàn)茶葉與長壽的關(guān)系,就在象耳寺不遠處的江口古鎮(zhèn)茶樓子規(guī)劃了"武陽茶肆"。重現(xiàn)遠古時代的風(fēng)彩,并結(jié)合現(xiàn)代文化生活方式,展示出不同國度、民族的茶館和飲共民俗,有古代武陽茶肆、富士茶道館、蒙古奶茶、英美紅茶、茶文化博物館等近10種建筑規(gu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