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經(jīng)石佛寺摩崖造像

滎經(jīng)石佛寺摩崖造像

石佛寺摩崖造像坐南向北,面積約120平方米。造像位于寺廟內(nèi)兩座高4.4米、寬10米的天然巖石上,雕刻面積約44平方米。造像共67龕,243尊。雕刻內(nèi)容為佛家和道家的代表尊神。佛家主要為:佛福、菩薩、菩薩眾弟子、比丘、金剛力士。道家主要為:“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1號龕為敞口平頂龕,龕刻內(nèi)容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龕高2.64,寬1.73,深0.8米。該造像始于唐至明清各代均有補鑿,主龕鑿于唐貞元六十一年(公元795年),為典型的唐代造像,為研究唐代雕刻工藝和技法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歷史價值

石佛寺摩崖造像最早刻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經(jīng)宋代、明代、清代的增鑿,形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并且保存較為完好,佛像及題記文字記錄了韋皋抗擊吐蕃等重要的歷史事情為我們研究滎經(jīng)“茶馬古道”、嚴道古城歷史和西南民族史的珍貴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藝術價值

石佛寺摩崖造像雕刻于唐、宋、明、清共四個朝代,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造型精美、雕刻精湛、形象深動、比例適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石佛寺管理用房為遷建清代建筑,主體結構穩(wěn)定,建筑比例適當,施工技術較為規(guī)范,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科學價值

石佛寺摩崖造像主龕雕刻于唐代,后經(jīng)宋代、明代、清代的増刻,石刻內(nèi)容豐富,佛像和題記蘊含著滎經(jīng)地區(qū)重要歷史和石刻工藝水準,為我們研究“辟支佛”和小乘佛教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唐代以后四個朝代石刻工藝的珍貴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石佛寺管理用房原為清代民居建筑,建筑風格樸實,遷建時主體結構未作大的變動,為我們研究滎經(jīng)清代民間建筑提供了實物例證,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社會價值

石佛寺摩崖造像始鑿于唐代,經(jīng)歷了幾次增鑿,時間跨度達幾百年,宛如石刻工藝的博物館,向人們展示滎經(jīng)的歷史文化和佛教歷史,成為構成滎經(jīng)歷史文化古城的基石之一,同時石佛寺也是周邊信教群眾從事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