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古驛道祿豐段

滇中古驛道祿豐段

滇中古驛道祿豐段位于祿豐縣境內(nèi)。是在二千三百多年前的“南方絲綢之路”、秦漢“五尺道”、唐代“石門道”的基礎上,經(jīng)元、明、清及中華民國歷代政府修建而形成的。唐代修建“石門道”,在祿豐境內(nèi)設有龍和館(今腰站煉象關)和沙雌館(今舍資),這是祿豐境內(nèi)第一次有史籍記載的地名,也是官方在祿豐設置館驛的開端。自元代開始、祿豐古驛道由官府組織,經(jīng)歷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沿路設置了大量的關、堡、驛、鋪,到明清時期,祿豐古驛道基本定型,為“滇中古驛道”的重要路段。滇中古驛道祿豐段由老鴉關入境至廣通回蹬關出境,全長約88公里,路面寬1.6—2.5米,全用石塊鋪砌。由昆明出發(fā)至大理,民間傳說要經(jīng)“九關十八鋪”,在祿豐境內(nèi),由東向西要經(jīng)過的是老鴉關、白涵廠鋪、楊老哨、煉象關、石門哨、河西鋪、南平關、響水關、舍資鋪、勒馬關、蒙七鋪、路甸鋪、回蹬關等。時至今日,滇中古驛道祿豐段仍然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實物古跡,古驛道殘段有獅子口段、煉象關段、石門哨段、南平關至響水關段,勒馬關段、蒙七鋪段、回蹬關段等,關址有煉象關、響水關、勒馬關、回蹬關等,橋梁有老鴉關橋、衍慶橋、啟明橋、星宿橋、響水關橋、安樂橋、清風橋等。滇中古驛道祿豐段做為文化線路,承載著南方古絲綢之路、漢五尺道、唐石門道、元、明、清滇中古驛道、茶馬古道、抗戰(zhàn)時滇緬公路被切斷后運送抗戰(zhàn)物資的規(guī)模達80萬匹馬的馬幫路,二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具有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

2012年,滇中古驛道祿豐段被公布為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