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遺址位于鄒平縣苑城鄉(xiāng)丁公村,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00米。在遺址中發(fā)現大量龍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遺物。所采集的文物標本除蚌器外,主要有石鏟、磨制石斧等石器,還有骨簇、骨針及具有龍山文化典型特征的蛋殼陶片。陶器中有小陶罐,為泥質灰陶,鼓腹,頸部有一弦紋,口徑5.2厘米,腹徑8厘米。還有陶甕殘片,為泥質灰陶。細繩紋并附加堆紋。尤為珍貴的是黑陶鬼臉式鼎腿、豬嘴鼎腿等。經考證,為典型的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遺存。以上類型的陶器在濱州地區(qū)內是首次發(fā)現,對研究古文化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該遺址1984年被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經山東省文物管理局批準,又被定為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鄒平工作站。1988年山東大學投資建立了1850平方米的三層考古樓,陳列文物1000多件。丁公遺址是重要的史前遺址,被列為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之首。近幾年,省內外各界人士到此參觀者不斷,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將此作為專業(yè)教學和科研實習之地。丁公遺址1984年被公布為鄒平縣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鄒政發(fā)【1984】10號文件);1992年被山東省公布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政發(fā)【1992】77號文件);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發(fā)【2011】25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