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山古亭橋

麻姑山古亭橋

亭橋,既是亭,也是橋。古人出行,不像今天這樣方便,官吏奉差出入,舉人進京應(yīng)試,抑或是庶民走親訪友,大多都得一步一個腳印地慢慢走向他們的目的地。于是,那些古道上,五里、十里必有涼亭或鋪屋供行者休憩。

倘若涼亭恰好就建在短橋之上,亦亭亦橋,便為亭橋。

在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南城縣麻姑山,有一亭橋,名叫龍門亭橋,典型的橋亭一體式結(jié)構(gòu),長約六七步,寬只二三步。據(jù)記載,龍門亭橋古稱三峽橋,始建于宋代。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進士廖連重建,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邑人周達重修。亭橋的東面和西面都刻有宋人的手書碑文,橋下則有著名的神功泉。相傳此泉乃南極仙翁云游到此時“杖擊而成”,麻姑仙女則采靈芝仙草,用此泉水釀制美酒為西王母祝壽,為“中國六大奇泉”之一。

此外,在南城縣上唐鎮(zhèn)源頭村東北方向200米處,還有一坐橫跨于活水小渠之上的活水亭橋,全長27.7米、寬4.6米、高4.9米,有三拱兩墩。橋身均用青麻石砌成,橋面用紅石條橫鋪,橋欄桿欄板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纏枝卷草云紋。亭橋構(gòu)件,無一顆釘子。據(jù)文史學(xué)家考證:南宋慶元元年(1195)朱熹來到建昌軍治的南城,應(yīng)邀到源頭村的“讀書堂”講學(xué),他在那里住了幾十天,每天都喜歡去翻閱村中吳氏書樓的藏書。在朱熹的眼里,村中的祠堂、書樓前的池塘、流淌的小溪……水光山色,詩情畫意,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名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彪m然后人對朱熹這首詩寫于何地頗有爭議,但據(jù)《南城縣志》記載,此詩應(yīng)是朱熹寓居南城時寫于上唐鎮(zhèn)源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