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瓦游覽區(qū)

一片瓦游覽區(qū)

一片瓦游覽區(qū)在太姥山西南部,為太姥娘娘得道升天的地方,是一處以幽取勝的佳境。擠過僅可容一人側(cè)身而過的一線天洞,穿過白馬洞,便到一片瓦。到此,可邊聽太姥娘娘升天故事邊賞金龜爬壁、金雞報曉等景觀群,可到堯封太姥舍利塔、太姥圣殿憑吊閩越第一女神,可歇腳太姥娘娘修道的鴻雪洞用丹井水泡一壺太姥娘娘傳下的綠雪芽茶。然后,或向上穿過危石高懸的通天洞直抵南天門,或向下經(jīng)過漢白玉五百羅漢堂到香山寺。

一線天是一個傾斜張裂隙,洞長達(dá)60多米,高40多米,兩塊直頂云天的石壁從中裂開一罅,顫震了相距不及一尺的隙縫,露出天光一線。狹窄的洞壁,只能容許一人貼壁慢慢行進(jìn),但這里的巖壁,似乎附有靈性似的能張能縮,無論胖、瘦都能恰如其分的通過。洞中窄徑坎坷不平,行者眼不能下視,只能靠腳探路,貼壁側(cè)身,屏息而行。行途中有一石如斧,與石壁形成一道夾縫,游者需側(cè)身趴在石上,提氣收腹,用二手臂力,來個“俯臥撐”動作慢慢挪動身體才能通過;緊接著,有一石梁直臥洞中,游人只好又走“平衡木”的方式,從石梁上顫抖地走過;出洞時,又有“卡脖子石”擋道,使得游人必須蹲下身子,讓脖子對準(zhǔn)石尖通過。一路上,時而是天如一線,時而見懸石搖搖欲墜,時而覺得兩壁間穹天伸去,時而又感到逼近身體,如險似危。一路上,時倒、時蹲、時臥、時爬、時擠、時俯、時仰……調(diào)動全身本領(lǐng),歷經(jīng)摸爬滾打,完整做完一套“太姥健身操”,才能復(fù)見麗日藍(lán)天。

通天洞,地質(zhì)上稱之嶂谷。原名為“白猿洞”,因洞口有塊巖石酷似“白猿”而得名。該洞呈南北走向,狹如巷弄,陡若云梯,全長600多米,可直達(dá)海拔800多米的“九鯉朝天”峰頂。目前僅開通到峰腰的南天門口。所以被稱為通天洞,寓意可上九天攬月。游覽時只能魚貫而入,借棧道石階慢慢行走。

太姥娘塔建于唐朝,在民國甲申年(公元1948年)修葺,塔墓上“堯封太姥舍利塔“的碑題,系唐玄宗所賜。老百姓說,下海求媽祖,上山求太姥,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這一天,四方香客來此朝拜,祈求太姥娘娘的保佑。塔墓背后,于1999年新建的太姥娘娘殿,殿中供奉著漢白玉雕像的太姥娘娘坐像,常年經(jīng)月,這里仙氣縈繞,萬物生機(jī)。不管是求子求財,求官求運,太姥娘娘都很靈應(yīng)。

蘭溪澗,其實是一處玲瓏別致的洞道,它開發(fā)于1992年。因洞中有股泉水,由巖壁滲出,傍著洞道的碇步,低吟徘徊流入蘭溪而得名。據(jù)《太姥山志》載:“每歲八月,水色變藍(lán)?!薄跋髑寮啠说貭巶魈鸭?,千載波紋青不改,種藍(lán)人果未休耶?”這首是宋朝大學(xué)者鄭樵寫的《藍(lán)溪》的詩。相傳太姥娘娘當(dāng)年隱居山中,種藍(lán)為業(yè),她在溪邊為百姓染布,清澈的溪水也因此變得碧蘭、澄綠。溪水流過東海,染藍(lán)了整個東海,海濤拍打著天空,天空也變藍(lán)了,從此,福鼎人到今天,還把深藍(lán)起名叫海藍(lán),把淺藍(lán)起名叫天藍(lán)。

鴻雪洞為疊石洞,相傳是太姥娘娘-的地方。洞長800多米,其洞名來自蘇東坡《和子由澠池懷舊》詩句:“人生到處知何仙?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澠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边@個洞,大且深,可與一片瓦、通天洞相連,既有“天然其琢”的勝形,又有“0常轉(zhuǎn)”之樂趣。洞表疊加石險而銜之,欲墜不墜;洞內(nèi)云氣飄飄忽忽,漫來蕩去。洞道路徑盤上盤下,愈入愈幽,時而漆黑一處,時而輝煌一片,窄處僅一個夾縫求生,寬處容百人憩息談笑,加上洞中流泉如夜海波濤輕吟,真有“山窮水盡疑無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桃源境界。

太姥山國興寺游覽區(qū)太姥娘娘雕像福鼎香山寺游覽區(qū)平興寺太姥山瀲城靈峰迎仙臺游覽區(qū)九鯉峰游覽區(qū)葫蘆洞游覽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