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陳列館

桐城派陳列館

桐城派陳列館位于公園路“告春及軒”內(nèi)。該館以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興衰為主線,以重要代表作家的師承關(guān)系為順序,縱線排列;以重要代表作家生活的時代背景、文學交流、學術(shù)貢獻為塊面,橫向展開,匯文物精粹、歷史遺存、著作版本、學術(shù)研究于一爐。內(nèi)容豐富,特色鮮明,深入淺出,融學術(shù)性、知識性、通俗性于一體,以繼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傳統(tǒng),進而弘揚桐城文化,建設(shè)現(xiàn)代文都。該館是了解桐城、認知桐城派及研究古代文學史的窗口,為海內(nèi)外有關(guān)專家學者青睞。

桐城,春秋為桐子國,唐至德初建縣制。古縣名始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是清朝乾隆年間世人對桐城文章的贊譽。桐城派有1200余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部著作、數(shù)以億字的資料——這些數(shù)字就是崛起于200余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其間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成果。

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稱: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壇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廣、綿延時間久,文學史所罕見。

初創(chuàng)時期為清康熙、乾隆年間,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劉大櫆。明代中葉以后,桐城學術(shù)興起,“能振筆為古文者,代有傳人”。明末清初,方以智、錢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興,開桐城派先河。

戴名世是桐城派孕育過程的繼往開來者,提出了“言有物”、“修辭立其誠”的見解,實為桐城派義法理論的先驅(qū)。1644年清王朝入關(guān),為鞏固地位,尊崇儒家理學,以軟硬兩手迫使知識分子就范。方苞領(lǐng)導的古文流派應(yīng)運而生。方苞,“學行繼程朱之后,文章在韓歐之間”(王兆符《方望溪先生文集序》)。以后,他在《讀史記八書》、《書史記十表后》中提出了“義法”主張。及至從《南山集》案中解脫后,“義法”說得到了進一步明確和完備,1733年方苞編成《古文約選》,為“義法”說提供了示范,自此“義法”受到重視。方苞授徒數(shù)十年,成為推動桐城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主要有縣人葉酉、張莘農(nóng)、寧化雷鉉、吳江-、天津王又樸、仁和沈庭芳、大興王兆符、歙縣程鑒等。劉大櫆,主要在乾隆時期,繼承方苞“義法”說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神氣”說。其弟子以桐城姚鼐、王灼、歙縣吳定、程晉芳、常州錢魯斯等最為著名。其徒有陽湖陸補孫、陸邵人、董估成、董思誠、張琦、武進董士錫、謝士元、湯春帆、無錫秦小峴,山陰王紹文、錢塘戴熙等數(shù)十人,自成“陽湖派”——實為桐城派初創(chuàng)期的別支。

學術(shù)界關(guān)于桐城派的研究不勝枚舉,而桐城派陳列館則是一個最好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