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亭遺址

大觀亭遺址

大觀亭遺址位于大觀亭街中段(今大觀亭街56號)。元至正18年(1358)初,率軍守衛(wèi)安慶的元朝淮南行省左丞余闕在與陳友諒軍隊交戰(zhàn)中失利投清水塘而死。明太祖朱元璋念其德績,諭旨在其葬地修建忠臣祠廟,這是有關大觀亭的最早建筑。嘉靖年間知府陸珂建大觀亭,清康熙年間徐國相、張懋誠兩度重修。太平天國三年(1853)毀于戰(zhàn)爭。同治六年(1866),吳坤修重建,后人在其周圍又建起了樓舫,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更上樓”(后更名“上達樓”、“望華樓”)、“停云舫”、“鏡舫”。整個建筑群錯落有致,加之花木竹石輝映,景像蔚為壯觀,五百多年來一直是安慶的游覽“圣境”。

大觀亭位踞山上,背倚大龍山,前臨長江,境界開闊,氣象雄偉,故有"大觀"之名。吳名風在《游大觀亭記》中曾說:“亭據(jù)山巔,在忠宣墓側。為皖省第一名勝之區(qū)”;民國四年(1915年)《懷寧縣志》記載:“……士大夫從公來游,俯瞰長江,一瀉千里,閭閻兩岸,檣舳迷津,皖中風景俱若勇躍奮迅而出也?!笨梢姟按笥^遠眺”名不虛傳。歷代文人墨客跋涉登臨,對景抒情、懷鄉(xiāng)思古,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文。

清人沈三白在《浮生六記·浪游記快》中寫道:“……大觀亭背倚潛山,面臨南湖(今石門湖),亭在山脊,眺遠頗暢。旁有深廊,北窗洞開。時值霜葉初紅,爛如桃李……”風景之妙令人神往。更有“大江東去,看駭浪驚濤,千古英雄淘不盡;匹馬東來,問豪情壯志,一簾風月拓奇觀”的千古絕唱,抒發(fā)了志士們壯志難酬的惜今懷古之情。徐國相在《重建大觀亭記》中描述:“……敞亭之四隅以眺望焉,見夫山城翼翼煙火萬家,江流如練,奔騰澹沱,群山絡繹綿亙,遠近列屏,凡大龍、百子、天柱、九華諸勝皆可坐而數(shù)之……”視野之開闊令人“慨然想見當時風景之盛”。

至于明清以來的詩人王漁祥、袁子才、姚惜抱、劉大糨等也都留下了數(shù)以百計的詩文,“大觀遠眺”作為古城安慶風景一絕,傾倒無數(shù)游人,可惜在抗日戰(zhàn)爭中毀于炮火。合肥吳鼎云詩吊大觀亭:“……氣吞九華小,影瞰大江寒。今古幾人在?星霜閱世難??蓱z名勝地,誰與惜摧殘?”,流露出無限惋惜懷古之情。年遠日久,戰(zhàn)禍相殘,大江流走了大觀亭往日的倩影,但其顯赫的聲名卻永在人世中流傳。

地址:安慶市大觀區(qū)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