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耕山

舜耕山

舜耕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位于安徽長豐縣境內,總面積2100多公頃,1992年9月被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公園內主要景觀有秀峰、歸石、涌泉、古寺、古寨、古戰(zhàn)場遺址、古墓群和侵華日軍修建的碉堡群等,是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舜耕山森林公園內林木繁茂,林相整齊,林間林蔭夾道,曲徑通幽,一年四季游人不斷,是城區(qū)人們野營、避暑勝地。舜耕山主峰海拔297米,舜耕山因上古賢君大舜在此耕耘而得名。這里山勢綿延起伏,泉涌林茂,雄奇險峻,擁有原始森林植被5000余畝,樹木蔭蔭,遮天蔽日,風光宜人。

舜耕山脈橫亙在淮南老城區(qū)與山南新區(qū)交界處,東西走勢,206國道穿山而過,自206國道進入景區(qū)僅百米之遙。山上隨處可以看到刺槐、黑松、側柏、黃連、板栗、山棗、野薔薇、滿天星等灌木見縫插針,各種野花野草擇地而生。舜耕山多為奇巖怪石,大自然的斧鑿把巖石雕刻成人間成物,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如仙女出浴、神龜聽琴、野豬酣臥、龍眼含珠、背痕坐印、蟾躍鶴翔等等。

更為難得的是,每一處奇石景觀,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把景觀與歷史人物或古代傳奇中的人物緊密聯系起來。如果說奇巖怪石是舜耕山的外在之美,那么眾多的溶洞則展現它的內秀一面,舜耕山的南坡、西坡多為洞穴、石窟,皆為自然溶洞,以老佛洞最為出名。洞口為半圓形,高約2米,洞壁刻一碩大的佛字,筆力遒勁,洞內如漆如墨,深不可測,舜耕山到處可見泉水叮咚,溪流歡暢。

舜耕山的佛教文化源遠流長,相傳過去40多座山頭,山山有廟,老佛洞前的舜王廟更是香火鼎盛,可惜的是大殿早已毀于兵火和-。在山腳下的山朱村,有一群古建筑群,雕梁畫柱,粉墻青瓦,飛檐拱腳,前后四進,這就是晚清四川提督錢鑫的住宅-錢府。

舜耕山下老佛洞

舜耕山中部最知名的山名曰洞山,以至于淮南市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即名洞山,淮南市最長的一條通衢大道也被命名為洞山路,全長達28公里。洞山有兩座,分別為東洞山、西洞山,兩山連體,由一幽靜的山谷相連,山之得名皆因山腰有洞——老佛洞。

老佛洞位于舜耕山之陽,洞山南麓半山腰間。登臨老佛洞,可俯看山南阡陌縱橫,炊煙裊裊。當地方言中,原本并無漢語普通話“f”這個發(fā)音,所有以“f”為聲母的字一律發(fā)音為“h”。于是,“佛”與“虎”在方言中發(fā)音是完全相同的,“老佛洞”在口語中也就成了“老虎洞”。由于洞山寺廟不存,這老虎洞之名遂遠大于原名,特別是經過對“四舊”的橫掃之后,人們心目中便不再有佛的存在,老虎洞的稱謂幾乎成為唯一。

近年來,附近篤信佛教的民眾漸次集會,在洞中安奉觀世音造像,古洞香火日盛,大有重開廟壇的勢頭。為避免信眾不慎引發(fā)山火,市政府在進行舜耕山生態(tài)公園建設的同時,辟出山道,洞前辟出寬敞的平臺,并修建涼亭,既可小憩,也可觀景,這老佛洞遂于山頂清風亭景點連成一體。無論是信眾還是游人,時時造訪,這老佛洞也便日漸熱鬧起來。

俗話說,天下名山僧占多。不僅名山如此,佛教經過一千多年的傳播,但凡有山的地方多半有寺,這洞山自不例外。有文獻記載,明朝洪武之初,這佛洞前便建有寺廟,寺與洞一體,宗教色彩濃厚。相傳這老佛洞是高僧入據之所,深不可測。當年有僧人把一群鴨子趕入洞中,這群鴨子最終從上窯山的洞山寺山洞中走出,安然無恙。宗教有宗教的儀規(guī),對于普通信眾來說,由于心存禮敬,便把相關的儀規(guī)視為神圣,進而神秘。這老佛洞的相關傳說在民間流傳甚廣,更加渲染了它的神秘。

直到清代末期,這老佛洞前的洞山寺依然是香火鼎盛,寺廟隱現于青山之間,僧眾拾級即可登山,遙望淮水東去,悠然檻外人生。清代地方名士,寄情山水田園的著名詩人陳翰,寫下多首詩篇,其中《洞山別業(yè)》見載于《光緒壽州志》:

柴門俯視大淮灣,檻外青峰統(tǒng)石關。

浪浴柳梢漁棹穩(wěn),云封松頂鶴巢閑。

靜中攤卷消長日,倦后扶筇步小山

莫訝桃花洞口,武陵原自在人間。

《光緒壽州志》的編纂者曾道唯在選載這首詩時,即定位在洞山寺,并指出“有石洞深邃,峭壁崚嶒,梵宇稱勝”。

老佛洞的深邃,也讓一些愛好探險者躍躍欲試。由于人跡罕至,荊棘懸于上方崖壁,遮去洞窟的上緣,榛莽之屬橫亙于前,腳下危機四伏。由于崖下不時有人開山采石,萬一慎為飛石所擊,后果不堪設想。洞窟高約丈許,外闊內狹,向側下方歧入。

老佛洞洞前亭下一尊巨大的香爐,“有求必應”四字格外醒目。洞內佛龕儼然,香煙繚繞,信眾出入,絡繹不絕。這老佛洞前的寺廟早已不存,佛洞也是近年環(huán)境整治后才露出本來的面目,沒有寺廟卻有香火,這說明了什么呢?人的信仰一定是為了解決現實的困惑,有困惑就會有冀求,人性原本如此吧!

站在老佛洞前,梵音輕誦,桂蕊飄香,清風徐來,綠意滿目,近處的山坳,遠處的煙村,織就了一幅動靜相生的畫圖,一時真有仙境在此的感覺。

來源:《淮南記憶》

作者:姚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