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歷史悠久,民風雅俗豐厚。民俗館依托于“走馬樓”式寶樹堂,辟展室十五個?!澳仙硣W嘰”室、置有乾隆三十年,圖文并茂的御題棉織圖十二幅及古時紡織器具?!白8!眻鼍昂蜕疥?、會稽兩縣最盛大的迎神會—安昌城隍廟會泥塑偶象。早被人們遺忘的生產(chǎn)、生活、禮儀、歲時、社會等習俗,館內(nèi)皆一一呈現(xiàn)。她展示了往昔歲月的陳跡。典型地道、豐富多姿的風情舊俗,給游客獻上了昔日的生活風味和歷史文化的回顧。
安昌城隍廟
城隍廟在老街東端,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年至1566年),為城郊規(guī)模最大的城隍廟宇。
據(jù)《明史-河渠志》載:“成化七年(1471年)潮決錢江岸及山陰會稽、蕭山、上虞、乍浦、瀝海二所、錢清諸場,命侍郎李颙修筑“。因李颙修筑海塘,防御海潮,治水有功,對蕭山、山陰、會稽保全百姓安寧,發(fā)展經(jīng)濟,歷史上產(chǎn)生重大影響,威望卓著,澤惠在民。卒后群人追懷,明王朝正德帝敕封為“永鎮(zhèn)侯”,人們?yōu)槭来o念李颙的功績,尊奉為菩薩,永受四時香火。是時經(jīng)朝廷批準巡檢司白洋城設置境內(nèi),由此建立城隍廟祭祀,以祈保護沿塘區(qū)域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廟宇前后三進,殿堂軒暢,屋脊云龍,翹角飛檐,氣勢恢弘。山門五間,方形石柱刻聯(lián):“雪趁風威白占田園能幾日,云乘雨勢黑瞞天地不多時”。左右有石庫偏門,各與廂樓下走廊相連。山門內(nèi)接萬年臺,四支矩形石柱為戲臺撐柱,臺上覆“雞籠頂”,上掛清雍正乙巳年“古今鑒”,臺前雨廊連接正殿,東西廂樓,上作看臺,下置“鄭公神龕”,“陸孝子神龕”等。
正殿三間,高約八公尺,深10公尺余,殿脊裝飾別致,中置銅鏡和“國泰民安”字樣,左右螭吻。殿廊覆卷蓬,左右磚拱門道,殿門十四扇,花格浮雕精湛,上懸直式雙龍擒珠花邊藍底金字“敕封永鎮(zhèn)侯李”匾。前后柱聯(lián)“為人0佞千拜萬跪無益;於心善良見吾不拜何妨”,“天雨雖寬,勿潤無根之草;神明至察,難佑不善之人”。殿內(nèi)大柱墩石雕精致,左右木柱上雙龍鱗甲森然,舞爪盤旋,臨空相嬉。
殿正中置有石質(zhì)浮雕裝飾佛桌,上座著禮袍城隍“永鎮(zhèn)侯李”,旁有其子,行宮坐像,體態(tài)文靜,正氣凜然。殿旁倚墻裝木柵有侍從立像,凌空匾額重重疊疊。
后大殿三間,據(jù)民國初年《越鐸日報》載:“清時自故紳朱湘江創(chuàng)建,廟貌崇宏,香火頗稱熱鬧”,殿宇高峻,前半截有樓,殿內(nèi)神龕和琳瑯滿目匾額,其一額“十目所視”,系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之說,字跡蒼老遒勁。
廊前石柱聯(lián)“輪奐鼎新增廟貌,雨旸時若荷神庥”,“涂西亙古仰神靈,北斗一時留正氣”,“千秋俎豆樂春臺,萬姓謳歌成夏屋”。殿前兩側有樓各十五間,天井兩旁磚砌花墻,中置石花壇兩個,植本國梧桐樹。
殿兩側廂樓,民國初為花、布、米業(yè)會館和盛生花行。東側廂房,民國十一年時作第十保國民小學校舍。
山門前東側是永安橋和水閣,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僧悟澈募化重建梁石橋,橋上有廊和木柵,水閣內(nèi)為“諸葛武侯祠”,“湯馬二公祠”等。
1958年,廟內(nèi)土高爐煉鐵,佛像消泯,殿宇遭損,僅存后大殿和側廂。
地址:紹興市柯橋區(qū)安昌鎮(zhèn)
類型:博物館
游玩時間:建議0.5小時
門票信息:
無需門票。包含在安昌古鎮(zhèn)門票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