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家橋遺址

樓家橋遺址

樓家橋遺址位于浦陽江支系鳳桐江畔的諸暨次塢鎮(zhèn)樓家橋村。遺址依山臨江,受錢塘江潮位影響明顯,春夏多雨時節(jié),潮水頂托,江水回流倒灌,遺址常遭水淹,受澇嚴重。

1999年~2000年連續(xù)3期發(fā)掘,發(fā)掘總面積約1500平方米。堆積厚2~4米,上部屬商周時期堆積,良渚文化遺存內(nèi)涵不甚豐富,主體堆積的內(nèi)涵具有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雙重性。一如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屬寧紹平原邊緣一樣,文化面貌也呈現(xiàn)邊緣的特征,即這里是河姆渡文化分布的邊緣,也是馬家浜文化分布的邊緣地區(qū),是兩個文化圈的重迭部分。出土陶器陶系以夾炭紅衣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陶器可明確區(qū)分為代表不同文化的兩組:A組,夾炭陶繩紋帶脊釜、單把缽等;B組,夾砂紅陶圓柱足鼎,腰沿釜、泥質(zhì)紅陶喇叭圈足豆。A組器物胎質(zhì)、器形到紋飾均與河姆渡文化的同類陶器相同;B組器物,尤其是帶扉棱圓柱足鼎、腰沿釜不見或很少見于河姆渡文化遺址,相反,在太湖流域的馬家浜文化中屢見不鮮。從兩種文化因素在該遺址所占的比重的變化趨勢考察,B組器物所代表的馬家浜文化因素日益濃厚、強大。河姆渡文化在日漸衰落,這與河姆渡文化與馬家浜文化相互關系變化的大格局是一致的。該遺址出土的象牙仗端帽與河姆渡遺址發(fā)現(xiàn)的蠶紋象牙小盅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