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新絳縣城內(nèi)龍興寺。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觀。碑在觀內(nèi),故名。宋太祖寓此,改名龍興宮,后因僧人占居,又改龍興寺。碑文書法廳古,行筆精絕,以大篆著名?!渡接医鹗媛浴分^,道人祈求刻碑,關(guān)門閉目,-三日,開門了望,仙鶴雙雙起舞,碑文宛然刻成。碑高2.26米,寬1.03米,厚21厘米。碑文刻于唐總章三年(公元670年),高祖之子韓王、元嘉、嘉生撰。共計二十一行,每行三十二字,除去空缺,實有六百三十字。內(nèi)容為韓王、元嘉之子李訓(xùn)、李誼、李撰、李湛等為居母(房氏元齡)喪造像祈福。二進(jìn)年以后,即唐咸通十一年(870年)鄭承規(guī)奉命在碑陰下部書刻釋文。原文字跡略有損傷,傳為
唐人李陽冰槌擊所毀。后人摹其舊拓重刊一通,存于原碑之側(cè),人稱新碑,碑陰留題“金大定二十三年”字樣。龍興寺內(nèi)佛殿、高塔、塑像、古碑林立,引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