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壁”矗立于開元寺西塔旁邊東北側,原來放置在城北大城隍廟前,“文革”期間因建學校才移置開元寺內。在“砸爛一切”的年代,此石壁能逃過一劫實屬萬幸。據史籍記載,麒麟壁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迄今已有270多年歷史。壁高5米,寬19米,厚0.6米。仔細觀賞,壁分三垛:主體正中粉壁上用交趾陶鑲嵌碩大麒麟一只,是古人敬奉的四靈之一。龍首牛尾,麟身獸蹄,作步步回首顧盼狀,嘴咬銅錢,銅鈴大的眼睛盯著錢幣狀的太陽,下面配嵌磚雕元寶、如意等吉祥物。左右兩垛各嵌磚刻的靈芝、牡丹、鹿、鶴,以及蓮花、珊瑚、羽扇、犀角、葫蘆、蜂猴(封侯)、松、竹、梅等,工藝精湛,氣韻盎然。
其實,“麒麟壁”上的動物并非麒麟。文史專家考證認為,它是一種叫“犭貪”(音:tan)的動物。民間傳說犭貪的胃口極大,不僅吃光山上的花草樹木、奇珍異獸,還跑到人間來掠奪金銀財寶。有一天,它看到東海上升起一輪紅日,以為是一個大寶物,猛沖過去想一口吞下太陽,結果跌進海里淹死了。俗語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想不到動物界竟然也有像“犭貪”如此野心勃勃、貪婪至極的家伙,頗似當今鯨吞過億的落馬-。
景點位置
泉州市西街開元寺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