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拋橋

雙拋橋

因本橋位于大航橋河與元帥廟河的交匯處,橋下河水一頭通元帥廟河,一頭通白馬河,兩河在此匯流,白馬河漲,潮水匯合于此,故名合潮橋。又因本橋呈曲尺形跨越兩條河流,故俗稱雙套橋,久而諧音為雙拋橋;因橋附近有榕樹隔河生長,樹枝相連,有文人據此衍義為邱何殉情的悲劇故事。

雙拋橋位于楊橋路雅道巷北口,為單孔石拱橋,橋長9米,寬2.9米,跨度4.8米,橋拱由十九條方體石柱砌成。橋欄石柱上刻“古名合潮橋”“光緒丙午建”,橋上建有風雨廊,兩開間懸山頂。

據橋石攔板題刻,橋始建于唐天寶十二年(西元753年),還刻有“合潮流水河步”六字。

據文物部門的說法,現存橋梁為清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修建。

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重修。

在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六月出版的《福州市全圖》中,雙拋橋仍標注為呈直角的兩橋。該年開始對東街口一帶大規(guī)模改建馬路,改楊橋巷為楊橋路并向西延伸,雙拋橋北半部成為楊橋路的一部分被改造。

1949年后,人民政府封堵了晉安河、白馬河的出口,使得城區(qū)內河不再與閩江潮水相通,加上橋東的大航橋河、元帥廟河都被填埋或覆蓋,橋西的大航橋河殘段水質迅速惡化發(fā)臭。

1980年代末到90年代之間,福州市政決定拓建楊橋路,初定為截彎取直方案,雙拋橋將被拆毀。后在各方努力下,重新修訂建設方案,古橋得以保留,但工程造價增加了三百多萬元。

約1992年,香港李嘉誠的長江實業(yè)集團公司對三坊七巷地區(qū)進--地產開發(fā),李氏聘香港伍振民事務所進行規(guī)劃設計,對雙拋橋以下的大航橋河進行覆蓋,并在其上設置極淺的水池以為象征,作為小區(qū)的景觀使用。約2002年建成,原位于岸邊的三株古榕之一被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