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廻龍寺始建于唐末。修復于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原名龍泉寺。因寺中有廻龍古洞(俗稱“-洞”)而得名。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更名為廻龍寺)。當時,該寺有地千余畝,建樓閣佛堂30余間。相傳這里的-能救人苦難,觀音送子,無不靈驗。又有歷代高僧衣缽相傳,致使數(shù)百年香火不斷。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為該寺傳統(tǒng)香火廟會。其時,商賈云集,攤棚林立,趕會者多達數(shù)萬人?!拔母铩逼陂g,廻龍寺遭到破壞,變得荒廢蕭條。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廻龍寺起死回生,先修葺了觀音殿,后又修建進寺山路、龍泉洞、僧房等,新建了大雄寶殿,使千年古剎又得以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賓客。
走進寺門,上99個石階,便見“廻龍禪寺”金字匾額懸于殿門。禪院內(nèi)新修建的地藏殿,金碧輝煌,雄偉壯觀,堪于九華山地藏殿媲美,為千里淮北佛寺建筑所罕見。
地藏殿東南10余米,石壁上有一古洞,門口朝向西北,洞體凹凸不平,回環(huán)曲折,由寬逐步變窄,向東南方向的山頂延伸數(shù)百米,有九曲十八彎之說。洞內(nèi)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傳說戰(zhàn)國時期的毛遂,自薦成功之后,隱居此處煉丹。因之此洞又名-洞。
古洞洞門高可進人,入洞幾米,路右側有一滴泉,名曰廻龍泉,上有石縫滲水,常年不斷滴入池中,可供幾十人餐飲之用。再向里行,可見巖壁凸起一石,狀若木魚,擊之聲響如磬。再前行數(shù)米后,亦有石床、石枕、石鼓等奇觀。
進入二進山門,有觀音閣,閣內(nèi)塑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寶像,常有信佛之人到此頂禮膜拜,祈求觀音送子。出觀音閣,踏芳草野花,穿古樹叢林,登上山頂,東北可望龍脊山群山奔涌,西瞰閘河縈繞入練,田原村落,一覽無余。
廻龍寺獨處山坳中,花圍樹繞,靜謐清幽,夏日清涼爽快,空氣異常清新。此一方凈土,正是當今鬧市中人們休閑游覽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