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街步行街

中央大街步行街

哈爾濱最有“洋味”的街道當屬中央大街(舊稱中國大街)。那些沒有去過莫斯科、巴黎、羅馬、希臘的人,盡可以在這條街上領略這些城市建筑的特色。

說是洋街,當然要有一段“洋的歷史”,1898年哈爾濱開始大規(guī)模地修筑鐵路和城市建設,來自關內(nèi)及鄰省的勞工大量涌入哈爾濱,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盡是荒涼低洼的草甸子,運送鐵路器材的馬車在泥濘中開出一條土道,這便是中央大街的雛形,于是中東鐵路工程局將沿江荒地拔給散居哈爾濱的中國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國大街”意為中國人住的大街。在狹窄的街道兩旁是陰溝,鋪上木板,鐵板,供人行走,在各十字路口架著木橋,走在這條大街上的是騾馬駕馭的車子。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由于埠頭區(qū)的建立,這里俄人的鋪子也多了起來,牌匾多用俄文,他們經(jīng)營雜貨修表等,所以雖稱“中國大街”但兩側多為歐式建筑,商業(yè)也多為外國人經(jīng)營猶如外國城市一般。

1924年5月,由俄國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設計,監(jiān)工,中國大街鋪上了方石,頓時顯得華貴起來,當時中國大街上的外國商店、藥店、飯店、旅店、酒吧、舞廳不計其數(shù),其中道里秋林分公司、馬迭爾旅館在整個遠東地區(qū)也是頗有名氣的,在這條哈爾濱最時髦的街上,俄國的毛皮、英國的呢絨、法國的香水、德國的藥品、日本的棉布、美國的洋油、瑞士的鐘表、瓜哇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國干鮮果品均有出售,不亞于一個國際商品博覽會。

1928年7月,中國大街正式改稱“中央大街”,現(xiàn)在的中央大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紀念塔廣場,南接新陽廣場,長1400米,路寬11米,人行道寬2至6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塊花崗石鋪砌的路面。街道兩側商業(yè),飲食服務網(wǎng)點近200家,形成了門類齊全,服務較為完備的商服中心,特別是近年來,各商家分分重新裝飾門面貼金鑲銀,張燈結彩,把中央大街打扮得更加富麗堂皇,成為哈爾濱最著名的最富特色的商業(yè)一條街。1997年,哈爾濱市政府把中央大街定為步行街,更增加了它的魅力。

哈爾濱中央大街步行街是哈爾濱的突出代表和顯著標志。1986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將中央大街步行街確定為保護街路,1997年6月1日將其改造成全國第一條商業(yè)步行街。

1998年,中央大街步行街獲得了“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示范街”、“全國青年文明號”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2006年3月又被中央八部委評為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活動先進單位。2006年4月被國家建設部評為“中國人居環(huán)境范例獎”。2006年首屆哈爾濱十大城市名片評選活動中,中央大街被評為哈爾濱的城市名片。2008年評為“哈爾濱十佳名景”。

中央大街步行街區(qū)就是全國第一個開放式、公益型建筑藝術博物館,被稱作“匯百年建筑風格聚世界藝術精華”的中央大街建筑藝術博物館,總占地面積94.05公頃,約1平方公里。中央大街及輔街的保護建筑、歷史建筑和特色建筑為天然展品,對游人開放。中央大街建筑藝術博物館現(xiàn)有歐式、仿歐式建筑75棟,各類保護建筑36棟,其中中央大街主街17棟。匯集了歐洲15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風格,17世紀的巴洛克風格,18世紀的折衷主義風格和19世紀的新藝術運動風格等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筑流派。這些流派集中涵蓋了西方建筑藝術的百年精華,從歷史和發(fā)展的角度看,在西方也需要數(shù)百年才能形成的建筑風格,在中央大街卻僅僅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就形成了,堪稱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

中央大街全長1 450米,寬21.34米,其中馬路方石路寬10.8米。最具特色的就是整條街由方石鋪成。1924年5月,俄國工程師科姆特拉肖克設計并監(jiān)工,為“中國大街”鋪上了花崗巖石塊,寬度為10沙繩,沙繩是俄制度量單位:1沙繩等于2.134米。鋪路用的方石塊每塊長18厘米、寬10厘米,其形狀大小就像俄式的小面包一樣,石面呈渾圓型,精巧、密實、光亮、圓潤,在中外道路史上極為罕有。據(jù)說,當時的一塊方石價錢相當于一塊銀元?!爸袊蠼帧弊阌?公里長,粗略算下來,整條街大約鋪有方石87萬塊,真可謂是黃金鋪路。

“沒有到過中央大街,就不能說來過哈爾濱”。這就是中外游客對哈爾濱中央大街的評價。中央大街的確是來哈爾濱旅游觀光者必到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