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村

壯族村

壯族村寨迎面是祭祀龍王天子的龍柱,兩邊是天王崖畫、石葫蘆亭、昊天閣和碩大的銅鼓聳立在廣場兩側。壯族青年男女社交、休憩的“情廊”、村寨長老聚議大事的“老人亭”,守護村寨的龍樹和藥用植物“三七”園,一起構建出濃郁的壯鄉(xiāng)風情。稍遠處別致的風雨橋和旋轉的水車映襯出一派秀麗的村寨田園風光。布朗族人口約110萬,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紅河、曲靖也有一部分。

民居建筑:

居住在壩區(qū)和城鎮(zhèn)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構,外墻粉刷白灰,屋檐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邊遠山區(qū)的壯族,其村落房舍則多數(shù)是土木結構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樣一般有半干欄式和全地居式兩種?!案蓹凇币步小澳緲?、吊腳樓”。多為兩層,上層一般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墻,可作畜廄,或堆放農(nóng)具、柴禾、雜物。有的還有0及附屬建筑。一般干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采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有些村寨,家家相通。

宗教信仰:

壯族的宗教多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各家都有神龕,敬奉祖先。壯族本民族宗教則以摩教為主要的信仰,帶有濃重的佛、道二教,特別是道教相融合為其特點。

禮儀習俗: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tǒng)美德。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

語言:

壯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壯族歷史上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婚俗:

壯家的姑娘小伙每到“三月三”就相約一起,以歌代言,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皰伬C球”是壯族求婚的風俗,一般都在舉行歌圩時進行,經(jīng)過對山歌的一番考察后,姑娘將繡球拋給自己喜愛的小伙,如果小伙認為滿意,就在繡球上系上贈物,拋回去,姑娘收下贈品后雙雙離開歌圩,找個僻靜的地方互表衷腸,訂下白頭盟約;若小伙無意,就不贈禮物抓住又往回拋,重新選擇?,F(xiàn)今“拋繡球”已演變成一種傳統(tǒng)娛樂活動,在壯鄉(xiāng)流行甚廣,深受壯族人喜愛。

服飾:

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壯族婦女有植棉紡紗的習慣,紡紗、織布、染布是一項家庭手工業(yè)。用自種自紡的棉紗織出來的布稱為“家機”,精厚,質(zhì)實,耐磨,然后染成藍、黑或棕色。

文化:

壯醫(yī)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一種醫(yī)學。特點是善于解毒,扶正補虛。

飲食:

壯族喜愛愛吃五色花飯、五色蛋,五色蛋把雞、鴨、鵝蛋煮熟后,分別染成黑、黃、紫、紅、綠五種顏色,每逢清明、三月三時,人人都須吃一個五色蛋,孩子們常掛一串五色蛋于胸前戲玩,青年男女則用彩蛋在歌會上“碰蛋”,找尋心愛的對象。五花糯米飯的制作工序十分別致,是將可食野生植物的根、莖、葉搗碎,將其色汁分別放在浸泡過的糯米里,蒸熟后拌成飯團。五花糯米飯色澤艷麗,花團錦簇,食之清香可口,別有風味,壯家在盛大節(jié)日的時候以此互贈,表示至親至愛的盛情和敬意,祝愿五谷豐登,風調(diào)雨順,吉祥如意。壯族還擅長烤、炸、燉、腌、鹵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shù)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jié)和待客的主要飲料。

歌舞:

歌舞頗受傣族歌舞影響,跳舞時伴以象腳鼓、鈸和小三弦等樂器。擅長跳“刀舞”,舞姿矯健有力。少男少女愛跳“圓圈舞”。逢年過節(jié)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節(jié)日:

壯族是多節(jié)日的民族,幾乎每個月都有節(jié)日。其中,春節(jié)、“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壯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三月三又叫“歌圩節(jié)”,人們除用五色糯米飯和紅雞蛋紀念祖先,招待親友外,還要舉行“歌圩”活動。盛裝的男女青年對唱終日,以歌代言,選擇對象,會見情人。傳說是劉三姐自創(chuàng)了聲調(diào)悠揚、意義深刻的山歌來歌頌勞動、幸福和愛情,揭露財主的罪惡,因此深受人民愛戴,被壯族人譽為“歌仙”。她被財主害死后,人們便在“三月三”——劉三姐受害的日子,歌唱三天三夜,“三月三”就成為壯族最盛大的節(jié)日。

云南民族村怒族寨滿族院苗族村拉祜族寨景頗族寨僳僳族寨哈尼族寨回族村布朗族寨佤族寨獨龍族寨基諾族寨阿昌族寨蒙古族村白族村布依族寨德昂族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