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華·1935”根植于1935年投入生產的長安大華紗廠,很多人還是很熟悉稱為“陜棉十一廠”,承襲珍貴的近代工業(yè)文明遺存,集合現(xiàn)代社會城市的綜合功能,定位為涵蓋文化藝術中心、工業(yè)遺產博物館、小劇場集群、購物街區(qū)等城市生活多種功能、多樣文化、多元消費的文化商業(yè)mall。
“大華·1935”由西安曲江大明宮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項目位于西安市太華南路251號,占地約140畝,總建筑面積約8.4萬平方米,總投資額約3億元人民幣。
“大華·1935”項目建筑方案由中國建筑設計大師崔愷領銜設計。項目方案設計最大程度地將原有建筑風貌與現(xiàn)代城市功能相結合,注重公共空間和交流空間的打造,加入現(xiàn)代設計元素,利用原有民用建筑材料與現(xiàn)代裝飾材料相對襯,結合美輪美奐的燈光設計,以及大師手筆的景觀綠化,打造出紡織文化傳承、精品劇目視聽、藝術品展覽、都市時尚休閑相融合的大型綜合文化中心。
“大華·1935”項目的建成,是“十二五”期間西安市文化產業(yè)實現(xiàn)大發(fā)展、大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安市為數(shù)不多的工業(yè)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一個有益探索;是曲江新區(qū)、大明宮保護辦保護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又一重大亮點。該項目的實施,將有力地推動西安市對工業(yè)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實現(xiàn)工業(yè)文化遺產與城市現(xiàn)代化的和諧共生,實現(xiàn)保護與開發(fā)利用并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學在大華】紅色景點之東蘭烈士陵園
東蘭烈士陵園占地面積60297.5平方米,由陵園中心廣場、農民革命軍戰(zhàn)斗群雕、革命烈士紀念館、烈士雕塑、烈士紀念塔、韋拔群烈士墓、烈士紀念碑等組成。陵園內紅墻黃瓦,飛檐外翹,莊嚴肅穆。漫山遍嶺的蒼翠古松,象征著先烈的革命精神萬古長青,浩氣長存。
在高聳的陵園大門門匾上,鐫刻著張云逸大將題寫的“革命烈士公園”六個大字,筆力遒勁、剛健,飽含了將軍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登上130多級臺階,聳立在陵園廣場中央的是一座氣魄雄偉、栩栩如生的農民革命軍戰(zhàn)斗群雕。
群雕形象地再現(xiàn)了當年東蘭農民革命軍三打東蘭城的壯烈場景。20世紀20年代初,為反抗土豪劣紳的壓迫剝削,東蘭勞苦民眾在韋拔群的帶領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民武裝革命。在漫長的革命斗爭歲月里,東蘭縣先后有9000多人參加紅軍和游擊隊,其中有6399人被反動派殺害。陵園內屹立著紅七軍第21師師長韋拔群、政委陳洪濤和參謀長黃大權的全身雕像。韋拔群是東蘭縣人。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韋拔群接觸了《新青年》等革命書刊,開始研究馬列主義。1923年夏,韋拔群在東蘭縣武篆、西山等地建立了農民自衛(wèi)軍。1925年1月,韋拔群輾轉來到廣州,進入毛澤東舉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夏季,在農講所學習結業(yè)的韋拔群回到東蘭繼續(xù)從事農民運動。
為了傳播革命火種,1925年9月15日,韋拔群在東蘭縣武篆鄉(xiāng)一個叫北帝巖的山洞內創(chuàng)辦了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為廣西各地培養(yǎng)了大批農民運動骨干。1929年底,韋拔群參加了鄧小平領導的百色起義。紅七軍主力北上后,韋拔群率紅七軍第21師堅持根據(jù)地斗爭。
紀念館陳列廳的展線共165米,陳列布置共分為五個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韋拔群專室);第二部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第三部分:新中國成立以后;第四部分:將軍、高級干部專欄;第五部分:悼念先烈、發(fā)揚革命光榮傳統(tǒng)。展廳的開頭和結尾各豎立一座4米高的《硝煙歲月》和《奔向未來》的群雕。
在韋拔群專室的結尾部分又分別懸掛原中共紅七軍前委書記、紅七、八軍政委鄧小平同志和紅七軍軍長張云逸大將1962年12月為韋拔群烈士撰寫的巨幅悼詞。陳列展廳共展出348幅烈士照片和畫像,烈士文物351件,全縣烈士名單223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