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巴什故城實際叫“蘇巴什佛寺”,又名“昭怙悝大寺”,波濤滾滾的庫車河穿城而過。據說,這條河就是《西游記》里“子母河”的下游。故城遺址始建于東漢(公元1世紀),隋唐(公元6至8世紀)盛極一時。
這座古城如今東、南、北三面仍有殘留城墻,系夯土建筑。周長為7公里。東墻長為1446米,高約為7.66米;南墻長1809米,斷續(xù)殘留。北墻長約2000米,高2.4米。西墻已無跡可尋。
城內的名勝古跡到處皆是。從發(fā)掘情況看,早期文化層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有石器、骨器、陶片。另外,還發(fā)現少量銅器和漢五銖錢。從晚期文化層中,曾出土排列整齊的一組大陶缸,共33只。還出上了鋪地用的蓮紋花磚、藍紋磚、筒磚,其紋飾、形狀與唐代長安大明宮的鋪地磚略同。此外,還出土有乾元通寶、開元通玉、中字錢和大歷元寶等古錢幣。從文物古跡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
《大唐西域記·屈支國》稱:“屈支國東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國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屈支,即龜茲。據考證,文中所稱之“大都城”。就是位于庫車縣出附近的龜茲都城(一稱皮朗故城),漢代名延城,唐代名伊羅盧城,漢唐時期均為龜茲國都。
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經西行至此,見寺廟僧侶云集,香火甚盛,便在這里滯留兩月余講經-。7世紀中葉,唐安西都護府移設龜茲后,內地高僧集聚這里,暮鼓晨鐘,佛事興隆,到了9世紀,佛寺為戰(zhàn)火所焚,因而日趨衰敗,14世紀初徹底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