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臺

鳳凰臺

鳳凰臺位于儀鳳西街北口,原為咸陽北城樓,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臺高6.1米,占地800平方米,臺上有大殿4座,傳說秦穆公的幼女弄玉和簫史吹簫引鳳至此;另一說是其建筑形制頗似鳳凰,故名鳳凰臺 。

鳳凰臺是市區(qū)內惟一保存較完好的高臺古建筑群,同時又是革命舊址,被譽為“咸陽古城明珠”,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臺環(huán)境優(yōu)越,周圍有安國寺、文廟、北極宮等建筑環(huán)繞,曲徑通幽。登臺眺望,渭水縈繞,南有終南屏障,北有五陵青冢。

臺上東、西殿各為三間,中間兩座殿前后縱排,前殿略高,臺墩兩側有磴道,北面有南海洞,整體建筑形似鳳凰。臺前有石碑坊及32級磴道,磴道兩旁有石欄桿、石墁道,以磴道中間兩側有鐵鑄八棱六屋塔,俗稱鳳眼。臺上中殿前原有洞宇,后殿內供無量佛像,東殿供三太白像,西殿供三大菩薩像,墻壁上布滿了佛教故事彩塑立神,山墻外鑲有琉璃彩塑神化故事浮雕。特別是東殿山墻處鑲有一幅完整的琉璃浮雕圖案,弄玉乘鳳,肖史騎馬,秦穆公乘龍的傳說故事,浮雕藝術精巧,栩栩如生。臺上有一鐘、一石一柏,鐘聲宏亮,可傳數(shù)10里。乾隆時邑人張大森有詩云:“臺起凌虛空,丹鳳棲云表,磴道掛三峰,首尾俱繚繞。立神擎洞宇,天鳳響柏杪,開戶能明月,卷簾驚宿鳥……”

鳳凰臺歷經滄桑,部分富麗堂皇的裝飾和原貌曾遭受火災損失及人為破壞,現(xiàn)存的四座大殿,建筑藝術精湛,仍可見當年宏偉景觀。

1921年薛篤弼任咸陽縣知事時,每晨派人鳴鐘報曉,促人黎明即起,臺前西南有戲樓,每年有“二月二游百病”“重陽節(jié)登高”風俗,因此“鳳凰高臺城中建”又被列為咸陽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