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氣常存碑

浩氣常存碑

在克東縣城南門外,202國道東側(cè),矗立著一座《浩氣常存》碑亭,是為紀(jì)念抗擊日寇侵占克東而犧牲的東北軍71名官兵所立。當(dāng)年,就在這里,駐克東的馬占山所部屯墾軍第一旅十九團步兵五、七、八連和迫擊炮連的官兵,為保衛(wèi)家園,與侵略者展開了殊死的戰(zhàn)斗,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日詩篇。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由于國民政府對日軍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全面淪陷。1932年6月16日(農(nóng)歷5月13日),日軍兩個旅團分別由平賀大佐、平松大佐率領(lǐng),有計劃地由克山、海倫兩路侵入克東。從克山來的平賀旅團率先到達(dá)克東城南門外,并于進城前在事發(fā)地附近的柳條通里預(yù)設(shè)了埋伏。時任克東設(shè)治局設(shè)治員徐忱康率衙署官員,并攜農(nóng)、商兩會和地方一些頭面人物走出南門,卑躬屈膝,列隊搖旗,迎寇入城。駐軍趙團長也率所部七連連長白天培及八連、五連的部分官兵迎向城外。在場的東北軍官兵對日寇的侵略行徑非常憤恨,對軍政官員迎敵之舉十分不滿。手握鋼槍的戰(zhàn)士,面對日本侵略者,眼里射出仇恨的怒火。日軍指揮官平賀對東北軍官兵荷槍出迎,懷有戒心,竟然命令東北軍官兵:“放下武器,向后開步走!”

這時,素有愛國抗日主張的八連連長徐衍林發(fā)現(xiàn)了日軍的埋伏,高喊:“弟兄們,別上當(dāng),日寇在柳條通里已經(jīng)架上機槍了。”然后,他邊喊邊拔出手槍和戰(zhàn)刀飛速沖向日軍,一連砍倒三個鬼子(兩死一重傷)。平賀見狀揮起-大喊:“呀給!”(日語:沖鋒),于是雙方展開了激戰(zhàn)。日軍事先埋伏在柳條通里的幾挺機槍同時向東北軍官兵掃射,東北軍官兵紛紛倒下,傷亡慘重。當(dāng)官兵們且戰(zhàn)且退向縣城南門移動時,又遭到從海倫方向侵入的日軍平松旅團的阻擊,東北軍官兵們腹背受敵。這時,日寇要求東北軍官兵投降,但官兵們不屈不撓,抱定殺敵衛(wèi)國的決心,與日寇展開了慘烈的血拼。終因事先無準(zhǔn)備,部隊裝備簡陋,又寡不敵眾,趙連長等71名官兵為抵抗日寇侵略,保家衛(wèi)國流進了最后一滴血,壯烈殉國。

日軍因受到東北軍官兵的頑強抵抗和猛烈打擊,傷亡百余人,第二天便裹尸逃遁,匆匆撤往海倫。

1932年8月11日,十九團五、七、八連的幸存官兵和各界群眾-,追悼陣亡官兵,并在痛擊日寇的戰(zhàn)場、埋葬犧牲官兵的墓地立碑為念。碑用青石鑿成,斜角式,無額,碑高157厘米,碑座為玄武巖質(zhì),蓮花虛線座式,座高66厘米,長113厘米,寬55厘米,碑上方及兩側(cè)為連“2”字陰刻紋,文雅樸實,莊重大方。座身束腰每面刻纏枝花卉一朵,束腰上下的迭層為仰臥蓮花瓣。全碑通高為223厘米。

碑文:“民國二十一年古歷五月十三日,日寇平松、平賀兩旅團自克山、海倫方面同時侵入,烈士等原系屯墾軍,時已發(fā)兵駐防此邑,啟于愛國熱誠以一支部積起應(yīng)戰(zhàn),射殺日寇不下百余,終以眾寡不敵以身殉國。邑人樹碑傳志芳名,后為日斫梏。今茲光復(fù),及得永垂不朽,時于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國慶日補志?!?/p>

碑中間為大字“浩氣常存”。左款為“公元一九三二年八月十一日立”。碑背為隸書“官兵七十一人之墓碑”9個字。旁刻71人姓名:

第五連:王廣月、王金堂、滕春山、王興堂、劉春德、李祥良、宋文超、楊華臣、李奎舉、華富強、楊樹濱、郭風(fēng)君、趙青年、劉玉和、王德林、謝子恒、呂金山、張金成、張永德、王□炎、曹康珍、徐士衡、劉付、王協(xié)玉、劉國棟、李佳山、陳延禎、馬玉珠、許宗祥、宋春琿、童明山、曾振祥。

第七連:孫德山、張金、馮傳和、王子笑、張景元、? ??福來、李尚春、李顯文、趙金亭、王芳、高金才、張?zhí)?、史振南、徐殿馀、蘇義勝、祖盛付、劉學(xué)田、孫安令、唐式照、劉學(xué)文。

第八連:朱振凱、王東嶺、楊賢榮、翟明順、張景來、王金平。

迫擊炮連:張庭玉、耿洪濤、李文方、付鳳林、龐鳳山、李懷農(nóng)、李秀田、劉子道、侯元華、潘風(fēng)文、石玉山、鄭維東、王長山。

1982年,克東縣政府正式批準(zhǔn)此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克東縣政府在此建起了紀(jì)念碑保護亭,在四周栽上了松柏,并把此地列為克東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