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江浮橋

鴨綠江浮橋

浮橋遺址,距鴨綠江斷橋大約有五公里的燕窩磧江面上,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時期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和運送作戰(zhàn)物資的重要通道。當年為了保證志愿軍順利入朝作戰(zhàn),并保證支前物資迅速及時運到朝鮮前線,志愿軍工程兵某部選擇這段江面上有淺灘和小島地方,臨時搭建起一座木結構列柱橋。列柱橋全長500米,寬6米,共有20座木樁結構橋墩。每座橋墩由30根直徑約30至40厘米的圓木立柱組成,并以橫拉木框固定,有個別橋墩還用石塊堆積加固。橋建的很低,落潮時稍高出水面,漲潮時則沒于水中,有較強的隱蔽性。整個戰(zhàn)爭期間,雖然也遭受過美國飛機的轟炸,但都得到及時修復。所以,除大批部隊由此過江外,支前隊伍和物資也多由此橋進入朝鮮前線。人們所熟悉的《跨過鴨綠江》的歷史照片,就是當時隨軍的戰(zhàn)地記者在這一過江地點拍攝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結束后,浮橋廢棄,橋面的木頭也被江水沖走了,只剩下列柱橋墩還留存在水中。目前,浮橋遺址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有關部門在江邊處立一石碑,書有“鴨綠江浮橋”,并在背面標明保護的范圍。石碑旁還立有不銹鋼塑柱,掛有一圓型鐘,外圈標注時間是:1950.6.25—1953.7.27字樣,我想,這既是歷史的記憶,也是在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歷史,更要珍惜今天的和平和安寧。

保護范圍:以橋樁(中國一側)中心連線為基線,向上、下游各延伸100米以內;以我方第一排橋樁中心為基點向鴨綠江右岸延伸10米至江堤根以內。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向上、下游各延伸300米以內,江堤根外30米以內為三類建設控制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