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洞遺址

蓮花洞遺址

蓮花洞,在白龍崗的北坡之上,是沿三迭青龍石灰?guī)r的裂隙溶蝕而形成的一個石洞。蓮花洞,四山環(huán)合,石罅多生。昔有僧于洞中得龍骨數(shù)斛,號白龍洞。洞前一石,狀若蓮萼,天然自成,故又得此名。清代詩人汪懋麟有“探奇訪古洞,玲瓏若天辟”之句。洞內(nèi)頗寬敞,其主洞有12米長,最寬處6米左右,最窄處不到3米。洞內(nèi)曲折深邃,漸深漸窄。另有三個支洞,分別向東、西和中間的方向延伸,深不可測。蓮花洞有雙竇,日夜乳泉,蓮花石佛皆天然自成,乃經(jīng)數(shù)萬年滴水凝聚而成。蓮花之奇,不止洞內(nèi)。而蓮花之洞口非常奇特,坐落在一塊巨大的飛巖峭壁上面。舊有梵宇,咸豐年間毀為平地,洞旁及山腳下大片碎磚瓦礫,即是明證。

《鎮(zhèn)江市志》記載,蓮萼石南面,居中刻“云峰”兩大字,行書,落款為“敬度王為”和“竹隱上人題”。大家仔細(xì)辨認(rèn)“云峰”二字還是清晰可見的,但是旁邊的落款已經(jīng)模糊不清,其寓意不詳。而“云峰”系清代邑人袁亨的字,袁亨在此有詩作,是否巧合?然“敬度王為”不知何許人也。而“竹隱上人”,則為清代蓮花洞寺僧,邑人茅潤之有《蓮花洞贈竹隱》詩作。

由蓮花洞北尋山徑達(dá)于山底,道路之旁有一泓泉水,名曰“逆流泉”。清泉汩汩,自地下徐徐冒出,泉水清澈見底。相傳春秋時代,齊國慶封逃到吳國后,居此開鑿。因其泉水自東向西,流入蔥郁的農(nóng)田,故名“逆流”。

1981年、2001年和2010年,中國科學(xué)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等單位先后幾次在蓮花洞中進(jìn)行考古挖掘,出土了一批古哺乳動物化石、石制品、石核等,對研究我國古人類的分布及對長江中下游地帶動物群的劃分、遷徙、演變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增添了蓮花洞的神秘色彩。

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