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廣武村旅游攻略「舊廣武古城圖片」
導讀:新舊廣武村旅游攻略「舊廣武古城圖片」 忻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朔州有什么好玩的旅游景點推薦? 大同盆地 全國最大的漢墓群是哪里?
忻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夏天了能去的地方有很多``````
1~頓村游泳
2~體育場喝冷飲``打撲克
忻州主要旅游景點:五臺山 懸泉寺 南禪寺 舜帝陵廟 鳳凰谷森林公園 禹王洞 羊頭山石窟 壽寧寺 偏頭關 奇村溫泉療養(yǎng)區(qū) 忻州師范學院 楊家祠堂 公孫杵臼墓 晉國三公墓 黃圍靈湫 崔府君廟 白云寺 圣姑廟 澗河狩獵區(qū) 崇明寺 鵝毛口遺址 舊廣武古城 平朔旅游度假村 馬踏飛雁 晉陜峽谷 峰厚崖 劉胡蘭紀念館 圣母廟 香巖寺 掛月峰 靈鷲峰 羅目侯寺 呂梁山的紅葉壺口瀑布的水 楊忠武祠 趙杲觀 毛澤東故居陳列館 忻州洪福寺 文廟 崞陽關帝廟 崞陽文廟 崞陽普濟橋 土圣寺 蘆芽山 老牛灣。
忻州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山、水、廟、關、林、泉、洞等名勝古跡遍布,佛教圣地五臺山居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忻州市有著壯麗的自然風光和眾多的文物古跡,全市共有景點293個,其中已開發(fā)112個,
朔州有什么好玩的旅游景點推薦?
山西 朔州市地處黃土高原,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基本上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只有6.8度。大同冬季非常寒冷,夏季天氣較涼爽,是避暑的好去處并且游玩的趣味性和價值很高。那么朔州有什么好玩的旅游景點推薦呢?帶著這份朔州旅游攻略五一跟家人一起去吧!
一、南山森林公園
在朔州好玩的地方中南山森林公園是超有趣味性的地方,公園內的環(huán)境保護得非常好,面積有將近四十畝,是鍛煉、休閑和娛樂的理想場所。
時間:8:00-18:00
位置:朔州市右玉縣
二、應縣木塔
?
應縣木塔建于遼清寧年間,它也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如果是對古建筑特別感興趣的朋友那這個點是一定不要錯過了。
門票:50
時間:8:30-18:00
三、崇福寺
崇福寺距今有著將近八百年左右的歷史,它也是我國現存的遼金三大佛寺之一,整個寺廟是主次分明,布局嚴整,面積也屬于是很大的,在我國建筑史上也是一次很大膽的創(chuàng)新。
時間:冬8:30-17:00 夏8:00-18:00
位置:朔州市朔城區(qū)東街94號
四、舊廣武城
舊廣武城在如今整個山西都屬于是人氣超高的一個點,它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遼代古城,古城內的街道上海保留著曾經馬車留下的凹痕,是個感受歷史的好地方。
時間:全天開放
位置:朔州市山陰縣舊廣武村
五、朔州古城遺址
朔州古城遺址是目前整個山西保存得比較完整且歷時比較久的一座古城遺址,走近里面細細感受和品味就呢給感受到古代建筑超高技術和藝術價值,值得去!
位置:朔州市朔城區(qū)
右玉縣生態(tài)旅游區(qū)有著非常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走到里面涼風襲來,給人的感覺會是相當舒適的,如今它在朔州當地也成為了極其熱門的旅游打卡點。
時間:8:00-18:00
位置:朔州市右玉縣
七、朔州凈土寺
朔州凈土寺有著很明顯的金代建筑的風貌,非常宏偉的外觀和整個構造都非常的精美,是研究金代建筑學的實物資料之一,也具有很高的參觀價值。
位置:朔州市應縣城內東北
八、金沙灘生態(tài)旅游區(qū)
在朔州好玩的地方中金? ??灘生態(tài)旅游區(qū)是個環(huán)境非常棒打卡點,旅游區(qū)內自然及綠化的環(huán)境非常好,還有不少人文建筑景觀,所以是值得推薦的點。
時間:8:00-19:00
位置:朔州市懷仁縣206省道聲明:以上內容由 旅游攻略網 整理發(fā)布,如遇侵權請聯系我們。歡迎廣大網友積極投稿,了解更多最新旅游-攻略?
大同盆地
大同盆地位于山西省北部,包括大同市、大同縣、懷仁縣、山陰縣、應縣、渾源縣、朔州市等7個縣(市),平原區(qū)總面積約為7440km2。
一、自然地理條件
1.氣候
大同盆地屬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區(qū)。氣候干燥,少雨,多風沙,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為6.5~7.5℃,歷年最高氣溫為38.3℃,最低氣溫為-37.3℃,無霜期120~140d,最大凍土深度為1.0~1.8m,平均風速3.0m/s,最大風速可達14~16m/s。
本區(qū)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63~414mm,周邊山區(qū)多于盆地中央。只有渾源縣和朔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400mm,其余地區(qū)均小于400mm。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本區(qū)多年平均降水量有減少趨勢。降水量年內分布不均,夏季(6~9月)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74%~79%;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小,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春季(3~5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5%左右;秋季(10~11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
本區(qū)多年蒸發(fā)量為降水量的4.7倍,多年平均蒸發(fā)量約為1883mm,蒸發(fā)量最大的地區(qū)為懷仁縣和山陰縣,大于2000mm。冬春兩季,蒸發(fā)量為降水量的10~21倍,冬、春兩季較為干旱,春旱突出。
2.水文
本區(qū)河流屬海河水系,桑干河為主要河流,支流有恢河、黃水河、十里河、御河、渾河。桑干河發(fā)源于寧武管涔山之天池,由陽方口入盆地流經朔城區(qū)、山陰、應縣、懷仁、大同至陽高出省境,入河北,注入永定河,干流長221km。
桑干河是盆地內地下水的排泄通道之一,徑流量年內分配極度不均,為典型的夏雨型特征,洪水暴漲暴落,最大洪峰流量出現在7~8月,最小流量一般在5~6月,徑流量的年際變化十分顯著。據桑干河東榆林水文站資料,最大月流量為62.9m3/s,最小為0;桑干河固定橋站最大月流量為78.8m3/s,最小為0。
3.地貌
大同盆地四周群山環(huán)抱,西南為管涔山,西邊為洪濤山、七峰山,東北至西南依次為六陵山、恒山、饅頭山,以饅頭山最高,海拔2426m。盆地內地形平坦開闊,西南高,北東低,海拔為950~1100m。盆地兩側山前分布著大小不一的洪積扇,組成山前傾斜平原,盆地中部為沖積平原。盆地總體呈NE-SW向展布,長約180km,最寬處為48km,最窄處僅有15km。山前傾斜平原坡度為3°~15°,向盆地傾斜,高程為1000~1200m;桑干河穿過盆地,沖積平原區(qū)位于盆地中部,地勢平坦,坡度1°~3°,向河流傾斜,高程為950~1100m。
二、地層、構造
大同盆地是在中生代褶皺基底上發(fā)育的新生代地塹型斷陷盆地,NE向、EW向和SN向斷裂分別構成盆地邊界。見圖3-4-6。
圖3-4-6 大同盆地構造略圖(據韓穎等,2006)
(一)斷裂
1.盆地邊界斷裂
(1)口泉斷裂帶
口泉斷裂是大同盆地西部邊界斷裂,總體走向NE30°,南起山陰上神泉,經懷仁縣大峪口、鵝毛口、大同市口泉,北到鎮(zhèn)川堡一帶,長約100km,影響帶寬2~3km,斷距1500~2000m,屬活動基底斷裂,新生代以來仍有活動。中生代,該斷裂由一系列雁行狀排列的逆沖斷層組成,走向NE。新生代后,轉換為張性斷裂。
(2)新廣武東山前斷裂
是大同盆地與東南部山區(qū)之間的邊界斷裂,走向NE65°。
(3)大同縣北部EW向斷裂
為大同盆地北部邊界斷裂,EW走向,西起大同市,經閣老山,向東至河北省界,長60km,北部山區(qū)上升,南部山區(qū)下降,斷裂帶附近有新生代玄武巖噴出。
(4)擔水溝斷層
西起白家窯,東至大夫莊,長38km,為一走向近EW的正斷層,傾向南,傾角60°~70°,兩盤落差大于300m,東端落差較小,為100~150m。下磨石溝、大平易擔水溝一帶斷層面清晰,破碎帶寬約5m,可見斷層泥和斷層角礫巖,經歷多期活動。
(5)應縣東部近SN向斷裂
走向NW350°,長30km,為渾源淺凹與后所凹陷之間的分界斷裂。
(6)馬邑斷層
自大夫莊到神武貫穿朔州盆地南北,長約48km,走向NE18°,為正斷層,傾向東,傾角大于60°。斷層西盤基巖埋深小于300m,東盤基巖埋深大于500m。斷層南段的南榆林一帶基巖埋深大于1000m。為一階梯狀斷層組。斷層兩盤富水性有明顯差異,構成了神頭泉域的東界。
2.盆地內部主要斷裂
(1)大同-懷仁斷裂
走向NE30°~40°,北起長城,南到郭家窯,延長120km,為懷仁凹陷與黃花梁陷隆之間的控制性斷裂,屬正斷層,東盤上升,西盤下降,斷距約100~200m。
(2)大同-鄭莊-山陰斷裂
走向N40°~55°E,北起天鎮(zhèn),南到山陰,延長170km,為黃花梁陷隆與后所凹陷之間的控制性斷裂,屬正斷層,西盤上升,東盤下降,斷距300~800m。
(3)東后子口-應縣北-滋潤斷裂
走向NE40°~50°,北起黎峪,經東后子口—米家窯—邊耀—應縣北—山陰舊城南—豆莊至滋潤,長120km。邊耀以北為東部山區(qū)與盆地的分界斷裂,邊耀-滋潤段為后所凹陷內部的斷裂。
(二)褶皺
褶皺主要分布在大同盆地的西部,主要有:云崗-黑流水向斜,走向NE45°,長30km,為侏羅系煤盆地;酸茨河-史家屯-平魯向斜,走向NE50°,長105km,為石炭-二疊系煤盆地,兩翼不對稱,東翼傾角20°~30°,西翼傾角10°;馬營背斜,走向NW320°~350°,北起吳馬營,南到花疙坨,長約12km,兩翼不對稱,西翼傾角30°,東翼傾角15°;朔縣向斜,隱伏于新生界之下,軸向SN,在西部貫穿朔州盆地,呈S形展布,北起下團堡,南至陽方口,長約28km,向斜南端被王萬莊斷層所截。
(三)地層
盆地周邊山區(qū),主要出露太古宇桑干群和五臺群變質巖系、中-新元古界長城系和薊縣系灰白色燧石條帶與灰白—淺灰紅色巨厚層狀白云巖,下古生界寒武-奧陶系厚層灰?guī)r,以及石炭系—侏羅系海陸交互相和陸相煤系地層。
新生代? ?層分述如下:
1.新近系
(1)保德組(N2b)
以火山噴發(fā)玄武巖沉積為特征,主要發(fā)育在大同盆地內,盆地邊緣及丘陵地帶零星出露。主要為灰色、灰紫及灰黑色橄欖玄武巖,呈致密塊狀和氣孔狀,少數角礫狀,具杏仁構造。玄武巖出露厚度一般為40~120m,在鎮(zhèn)川堡村西寺兒梁一帶,可達150m左右。盆地邊緣,零星出露“保德紅土”,多為褐紫、棕黃、棕紅色含礫粘土、粉質粘土,夾零星或層狀鈣質結核和砂礫石層及礫石層。厚5~10m。
盆地內以湖相沉積為主,巖性為灰綠色砂泥巖互層,夾淤泥層和泥灰?guī)r。在應縣、山陰和鎮(zhèn)川堡附近常見玄武巖夾層。湖相地層厚度變化較大,為5~100m,在凹陷中心厚度可達370m以上。
(2)靜樂組(N2j)
分布于盆地內,盆地邊緣丘陵地帶有零星分布和出露,巖性主要為紫紅、深紅色或深棕紅色的粘土,夾層狀鈣質結核,底部有礫石層或砂礫石層透鏡體,厚5~20m。
盆地中的隆起帶,巖性多為棕黃、棕紅及褐色粘土、粉質粘土、粉土與層數不等、厚度不等的砂層、砂礫層及礫石層。埋深100~200m,厚10~40m。
2.第四系
(1)下更新統(tǒng)
泥河灣組(Q1n):盆地內廣為發(fā)育,主要為河湖相沉積。巖性為灰綠色、雜色粘土、粉質粘土、粉土及砂層、砂礫或礫石層,常夾富鈣粘土、泥灰?guī)r、淤泥層或泥炭層。盆地中心厚度為200~400m,盆地邊緣厚度為30~100m。
(2)中更新統(tǒng)
離石組(Q2l):盆地邊緣丘陵地帶廣泛出露,主要為離石黃土,為灰黃、棕黃色粉土、粉質粘土,夾2~5層棕紅色古土壤及鈣質結核層,底部或下部礫石層分布不穩(wěn)定。厚度一般為5~20m,個別地段可達30~40m。盆地內,為河湖相沉積,巖性為棕褐色砂層、砂礫石及礫石層,常夾灰綠色砂、泥巖。厚度為10~50m。
(3)上更新統(tǒng)
許家窯組(Q3x):廣布于大同盆地內及盆地邊緣。盆地邊緣為桑干河、南洋河及其主要支流沖積物,組成河流Ⅲ級階地以及Ⅱ級階地底部,巖性為灰黃、棕黃及灰褐色粉土、粉質粘土、粘土及砂層、砂礫層或礫石層;盆地內,夾有數層灰綠色砂、泥層、富鈣質及富炭質粉質粘土薄層,在大同火山群分布區(qū),湖相沉積層中上部夾大同期玄武巖。盆地邊緣,所見厚度為5~30m,在盆地內為10~50m。自盆地邊緣至盆地內,灰綠色砂泥層增多,單層厚度加大。
馬蘭組(Q3m):馬蘭黃土主要分布于盆地邊緣,為灰黃色、淺黃色粉土,均質疏松,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大孔隙發(fā)育。局部地區(qū)下部夾有一層棕黃—淺棕紅色古土壤。厚2~20m。
峙峪組(Q3s):分布廣泛,為桑干河及南洋河沖積物,組成Ⅱ級階地。具二元結構,上部巖性主要為灰黃、淺棕、棕黃及淺褐等色調的粉土、粉質粘土,下部為砂、砂礫石層。平原區(qū)為河湖相沉積,巖性為灰綠色砂泥層,夾有灰白色薄層狀泥灰?guī)r或黑色泥炭層。水平層理清晰,厚5~30m。
(4)全新統(tǒng)
為現代沖洪積相沉積,巖性主要為砂層、砂礫層及礫石層。在桑干河、南洋河及其他較大支流沿岸形成Ⅰ級階地。
三、盆地發(fā)展史
大同斷陷盆地是汾渭地塹的一部分,位于盆地的北端,是在中生代NE向褶皺構造基底上發(fā)育的新生代盆地。見圖3-4-7? ?
圖3-4-7 桑干河新裂陷地質構造剖面(據山西省地質石油普查隊資料,1980)
古近紀,在NW-SE向區(qū)域拉張應力作用下,NE向、NNE向和NEE向3組斷裂拉張,有的斷裂深達上地幔,引發(fā)玄武巖噴發(fā),形成大量繁峙期玄武巖,沿這些斷裂發(fā)生斷塊陷落,盆地開始形成。
新近紀,盆地進入裂陷期,盆地不斷張裂、沉陷,形成湖盆,沉積了數百米厚的保德組和靜樂組河湖相地層。早期,玄武巖噴發(fā)強烈,形成大量的黃花嶺期玄武巖,分布于保德組湖相地層中;晚期,火山活動減弱,古氣候變得溫涼、潮濕,形成了靜樂組以棕黃、棕紅及褐色粘土、粉質粘土、粉土為特征的河湖相地層。
早更新世,盆地進入拗陷期,氣候溫濕,湖盆面積擴大,大部分地區(qū)為水體覆蓋,湖泊發(fā)育鼎盛,形成泥河灣組河湖相沉積。早更新世末至中更新世,盆地停止沉降,轉為抬升,湖泊進入收縮期,氣候變得干冷,水體范圍逐漸縮小,水體出現咸化。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氣候由溫涼變?yōu)楦衫洌舭l(fā)強烈,湖泊萎縮,統(tǒng)一的大湖分解為數個小湖,湖水逐漸咸化,最后消亡。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氣候比較溫潤,桑干河切穿湖盆,盆地以沖洪積相沉積為主,局部地區(qū)還有火山噴發(fā),形成大同火山群。
盆地形成發(fā)展的歷程中,不同時期的沉積物分別形成了保德組、靜樂組深層承壓含水巖組、泥河灣組承壓含水巖組以及許家窯組和峙峪組潛水-微承壓含水巖組。
四、地下水系統(tǒng)
1.巖溶含水系統(tǒng)
區(qū)內朔州的洪濤山和魯縣大面積出露寒武-奧陶系灰?guī)r,巖溶發(fā)育,構成巖溶含水系統(tǒng),其底界為寒武系下統(tǒng)的頁巖,朔州的神頭泉群是巖溶水天然集中排泄帶。
神頭泉是山西著名的巖溶大泉之一,位于大同盆地西南朔州盆地北緣、洪濤山南坡,泉域總面積4950km2,是以平魯向斜為主體構成的巨大巖溶儲水構造,NE-SW向的洪濤山山前大斷裂與NWW向擔水溝斷層的次級斷裂相交,形成阻水構造,上升成泉。大泉排泄點分布在源子河洪積扇的中上部5km2范圍內,共有大小100多個泉點,多年平均總流量為8690L/s。小平易以西至下窯溝、馬關河一帶隱伏巖溶發(fā)育,巖溶地下水豐富,單井出水量為8000~27000m3/d。
朔州盆地內,近SN向和NE向斷層較發(fā)育,是泉域南部神池、寧武一帶奧陶系巖溶水排向神頭泉的通道。該區(qū)巖溶水承壓水頭較高,東側水磨頭福善莊700~900m深的鉆孔揭露中寒武統(tǒng)和下奧陶統(tǒng)的巖溶水水頭高出地面2m左右,自流量可達60m3/h。
2.玄武巖裂隙-孔隙含水系統(tǒng)
新生代玄武巖多期噴發(fā),其中大同期橄欖玄武巖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氣孔較多,形成玄武巖裂隙-孔隙含水層,主要分布于大同以東的火山群、桑干河沿岸、山陰的黃花梁等地及大同縣桑干河北岸、大同火山群周圍地區(qū)。第四紀玄武巖形成大面積緩坡低臺地,在一些淺溝和桑干河岸邊有泉水出露,流量一般1L/s左右,單井涌水量可達500~1000m3/d。盆地中部黃花梁周邊地區(qū),地下水埋藏較淺,單井出水量為500m3/d。玄武巖? ??隙-孔隙水水質較好,為HCO3-Ca·Mg型水,礦化度小于0.5g/L。
3.基巖裂隙含水系統(tǒng)
區(qū)內基巖裂隙含水系統(tǒng)主要由構造裂隙、風化裂隙網絡組成,由于降水稀少,補給不足,富水性較弱。如泉口斷裂鵝毛口段,斷裂帶兩側主要為碎屑巖,在鵝毛口溝內3km處深420.63m的勘探孔不同層位抽水試驗表明:二疊系降深120余米,涌水量僅1.2m3/d;石炭系抽水降深150多米,涌水量為5.4m3/d;奧陶系抽水降深25m,涌水量僅為16m3/d。
4.第四系孔隙含水系統(tǒng)
大同盆地新生代松散沉積物厚數百米,在凹陷處可達1000~1500m。盆地邊緣山前地帶主要為沖洪積相砂卵礫石層,構成潛水含水系統(tǒng);向盆地中心逐漸相變?yōu)楹雍嗌?、泥互層,成為承壓含水系統(tǒng)的主要分布區(qū)。區(qū)內中、上更新統(tǒng)洪積、沖積砂礫石層為主要含水層,厚50~100m。
(1)潛水含水系統(tǒng)
主要分布在盆地邊緣山前傾斜平原,較大河流形成的傾斜平原由粗大的卵石、礫石組成,厚度大,滲透性好,儲水空間大,直接接受河流滲漏補給,水量充沛,尤其是洪積扇軸部富水性強,單井出水量可達10000m3/d,是區(qū)內最富水地帶之一,已成為城鎮(zhèn)重要的供水水源地??煞譃橐韵聨讉€子系統(tǒng):
恒山山前潛水含水子系統(tǒng):分布在恒山山前傾斜平原,受山前大斷裂控制形成大小相連的30多個洪積扇,含水層巖性為卵礫石和砂層,厚30~80m,富水性強,單井出水量在1500~2000m3/d以上,個別地段達3000~8000m3/d。洪積扇邊緣和扇間洼地富水性較差,單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00m3/d。新、舊廣武、馬蘭峪、茹越、大小石峪和北樓口洪積扇等上游軸部水位埋深10~60m,單井出水量為3000m3/d左右。王千莊、唐峪河和凌云口洪積扇單井出水量可達3000~8000m3/d。
雷公山-七峰山山前潛水含水子系統(tǒng):由十里河、口泉河、鵝毛口河及大小峪口5個洪積扇組成,其中十里河洪積扇最大,面積40km2,下游與御河沖積層相交重疊??谌?、鵝毛口和大峪口洪積扇面積約20~30km2。洪積扇軸部中、粗砂和礫石層發(fā)育,地下水較豐富,100~150m內含水層有數至十數層,厚15~60m,單井出水量1000m3/d左右,較富地區(qū)可達1500~2000m3/d。
朔州源子河潛水含水子系統(tǒng):分布在朔州市源子河的洪積扇,含水層巖性為砂礫石層,厚30~70m,水位埋深20~38m,受隱伏巖溶水的頂托補給,地下水豐富,單井出水量為1500~3000m3/d。
(2)潛水-承壓含水系統(tǒng)
分布在大同盆地中部,沿桑干河、黃水河一帶分布。上部為潛水,下部為承壓水。
上部潛水:為沖積、淤積的亞砂土、亞粘土,10~30m以下以湖相雜色黏性土堆積為主,夾中、細砂或粉砂層,厚5~10m,在洪積傾斜平原與沖湖積平原過渡帶或古河道厚度可達15~20m。潛水位埋深很淺,多為2~3m,蒸發(fā)濃縮作用強烈,形成大面積的鹽漬化,鹽漬化面積占平原面積的25%~30%。
下部承壓水:平原地區(qū)30~50m以下為承壓水,局部自流。含水層主要為泥河灣組和中晚更新世河湖相砂層、粉細砂層,含水巖組厚50~100m,單井涌水量為500~1500m3/d,礦化度為1~3g/L,在山陰合盛堡、大蟲堡等地,氟離子含量較高。
五、地下水循環(huán)
大同盆地地下水補給、徑流和排泄主要受水文地質、地貌條件及氣象、水文等因素的影響。
1.地下水的補給
盆地內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有大氣降水入滲、河流滲漏補給、山區(qū)基巖的側向補給。
山前傾斜平原潛水含水系統(tǒng)是區(qū)內最主要的供水水源,其補給主要來自河流滲漏補給、大氣降水入滲和山區(qū)基巖的側向補給。地下水補給條件好,水位埋藏淺,水力? ?度適中,水交替積極,富水性強,水質好,地下徑流向盆地中心匯集。
盆地中心的沖湖積平原,地下水補給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入滲、側向徑流補給和灌溉回滲,地下徑流滯緩。
2.地下水徑流
桑干河及其支流橫貫全區(qū),是盆地的侵蝕基準面,地下水運動狀況基本受其控制。地下水由洪積傾斜平原向盆地中心運動,到盆地中心,含水介質顆粒變細,水力坡度變緩,地下水流呈現滯流狀態(tài),緩慢地向桑干河排泄。
3.地下水排泄
地下水排泄主要為人工開采、蒸發(fā)和地下徑流排泄。洪積傾斜平原地下水補給條件好,水位埋藏淺,單井涌水量大,水質好,易于開采,人工取水成為地下水重要的排泄方式,有些地段長期過量開采,引起大面積水位下降,形成降落漏斗。如大同市大量開采西山前洪積傾斜平原和御河沿岸漫灘階地地下水(采水量達31×104m3/d),使地下水位普遍下降,成為區(qū)域性下降漏斗,僅大同市就有城西、城南、城北古店-白馬城和御河鐵路橋4個地下水降落漏斗。
蒸發(fā)主要出現在盆地中部的沖湖積平原,該地區(qū)地形平坦,水流滯緩,地下水水位埋深多為2~3m,潛水蒸發(fā)成為主要排泄方式。
沖湖積平原一部分地下水向人工排水渠系和桑干河系排泄。
六、地下水化學特征
1.淺層地下水
大同盆地淺層孔隙地下水水化學類型呈環(huán)帶狀分布,從盆地邊緣到中心,水化學類型由HCO3型→HCO3·SO4型→HCO3·SO4·Cl型和·SO4·Cl型演化。水化學作用依次為溶濾型、徑流型和蒸發(fā)型。
山前傾斜平原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入滲、河流滲漏和基巖山區(qū)側向補給,水交替積極,以溶濾作用為主。由沖洪積扇頂部到邊緣,大多為HCO3-Ca·Mg型水,礦化度為0.2~0.5g/L。
盆地中部沖湖積平原地形平緩,地下水埋深小,以蒸發(fā)排泄為主,地下水化學類型由HCO3·SO4型→HCO3·Cl型→Cl·HCO3型→Cl·SO4型,為礦化度大于1.0g/L的微咸水,部分地區(qū)為礦化度大于5g/L的咸水。
2.中深層地下水
從山前傾斜平原上部到邊緣,水化學類型變化依次為HCO3-Ca型,HCO3-Ca·Mg型和HCO3-Ca·Mg·Na型,礦化度為0.23~0.71g/L。朔州神頭一帶,受下伏神頭泉巖溶水頂托補給,水質較好,為HCO3-Ca·Mg型水,礦化度為0.35g/L。部分地區(qū)受煤系地層影響,出現HCO3·SO4型水,礦化度也較高。
沖湖積平原,水化學類型主要為HCO3·SO4型、HCO3·SO4·Cl型、HCO3·Cl型和SO4·Cl型,局部出現Cl·SO4型和Cl·HCO3型。礦化度為1~3g/L的微咸水。
七、地下水資源
據山西省地質調查院完成的《山西六大盆地地下水資源及其環(huán)境問題調查評價》報告(2006),大同盆地第四系孔隙水多年平均補給量為7.17×108m3/a。其中,大氣降水入滲補給量為2.53×108m3/a,側向補給量為3.13×108m3/a,河流滲漏補給量為0.596×108m3/a,渠系滲漏補給量為0.363×108m3/a,地表水灌溉入滲補給量為0.12×108m3/a,地下水灌溉入滲補給量為0.432×108m3/a。
全國最大的漢墓群是哪里?
廣武漢墓群位于聞名遐邇的雁門關外長城腳下5公里,距離山陰縣城40公里,地處張家莊鄉(xiāng)西南地段,在新廣武村北,東西寬4公里,南北長8公里,占地面積32平方公里,地上共有封土堆293座,地下尚未探明漢代墓葬無從計數,是我國最大的漢墓群。
數百座封土堆連綿起伏,壯若丘陵,面積遼闊,雄偉壯觀。封土堆分大、中、小三種,其中最大的封土堆高20米,占地面積3250平方米。據史載墓形原為梯形方體,經兩千余載風雨的洗刷,成了現在的圓丘狀。明代在封土堆上建有一座高大的烽火臺。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漢之際,我國北方少數民族迅速興起,成為中原的重要威脅,雁門關外成為抵抗匈奴、爭奪要塞的遼闊戰(zhàn)場。高祖白登突圍、武帝馬邑設伏、李廣出雁門戰(zhàn)敗、衛(wèi)青自定襄擊胡、光武繁峙失利、靈帝伐鮮卑敗北……無數的從軍將士、駐守官吏和當地豪門大族、當地百姓骨撒塞外,留下現在封土如丘的漢墓群。
2002年因修建大運高速公路清理發(fā)掘了9座古墓,有3座為土坑豎穴木槨墓,3座為前后室磚墓,3座為多室磚墓。3座木槨墓中的隨葬品以青銅器、古錢幣和漆器為特征,主要有鼎、鐘、鈁、盤、銅鏡、銅燈等,推斷為西漢中期墓葬。6座磚墓的出土文物則以完整的陶器和帶有花紋的地磚為特色,這種多室墓的格局符合東漢家族數代人合葬于一墓的習慣,當為東漢中晚期墓葬。
廣武在漢代時屬雁門郡的陰館縣管轄,陰館縣漢初元三年(前154)置,由此推斷,廣武漢墓應為漢代雁門郡和陰館縣官吏與富豪人家的集中墓地。
漢墓群,當地群眾稱為“謊糧堆”。傳說當年楊繼業(yè)父子抗擊遼兵,在此安營扎寨,等候軍糧物資。監(jiān)軍王先嫉賢妒能,怕楊繼業(yè)父子搶了頭功,扣壓糧草遲遲不予發(fā)送。遼軍則緊閉寨門不出戰(zhàn),意在消耗宋軍軍需。眼看糧草不足三日,楊繼業(yè)在中軍帳內急得團團轉。忽見六郎延昭走了進來說:“父帥莫慌,兒有一計可解您心頭之憂?!彪S著耳語數句,楊繼業(yè)含笑點頭。當夜,宋軍以蘆席圍裹封土堆近百座,成糧草垛狀。次日早晨,遼軍遠望宋營中糧草堆集如山,懷疑宋軍昨夜增援已到,料難以對峙抗衡,急撤軍北走。
Hash:7a66c2c7f196b4b748c633b7884e6c96d37a115c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