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炫舞 千年光華——石刻胡旋舞墓門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每件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塵封在歲月和黃沙中的絲路遺珍,被突如其來的陽光喚醒,徜徉在時光的隧道里,唐靈州最炫時尚舞姿就這樣從歷史深處款款而來。
1985年夏,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博物館文物考古工作隊來到鹽池縣蘇步井鄉(xiāng)窨子梁展開發(fā)掘工作,在綿延起伏的沙丘上共發(fā)現(xiàn)6座唐代墓葬。在清理編號M6墓葬時發(fā)現(xiàn)兩扇石墓門,每扇石門正中淺雕一個“胡旋舞”胡人形象,這樣的形象是首次在唐代墓葬中被發(fā)現(xiàn),當時就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與這件國寶級文物一同出土的還有木俑、琉璃球、墓志銘、陶器等。在M3出土的墓志記載墓主人卒于唐武周久視元年,也就是公元700年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從志文“大周……都尉何府君墓志之銘并序”、“君……大夏月氏人也”等清楚得知,這個家族墓群埋葬著西域“昭武九姓”其中的一支,何姓的后人。
粟特人在中國史籍中被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九姓,居住在中亞錫爾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是絲綢之路上有名的商業(yè)民族。以唐代“靈州界內(nèi)”為核心設置的六胡州,成為較大的粟特人聚居地。窨子梁唐墓展現(xiàn)了一個粟特家族對漢文化的認同和對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不舍記憶,同時為確定六胡州之魯州地理位置提供了實物佐證。
這兩扇石質(zhì)墓門,單扇長89厘米,寬43厘米,厚5厘米;圓柱門樞高13厘米,直徑10厘米。正面鑿磨光滑,中間各淺雕一個胡旋舞男伎,舞伎髭須卷發(fā),深目高鼻,胸寬腰細,體魄健壯。發(fā)束帶,頭戴圓帽,上身著圓領窄袖衫,下身著花邊褲,腳踏長筒軟靴,立于小圓氈上。兩人手持長巾,揮旋對舞。四周剔地淺雕卷云紋,生動再現(xiàn)了1300年前唐代盛極一時的胡旋舞形象,見證了寧夏地區(qū)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碰撞。
回溯大唐氣韻,感受樂舞魅力。將這樣的胡旋舞形象雕刻于墓門上,說明胡旋舞已成為當時文娛表演的典型代表,是研究唐代樂舞藝術的寶貴實物資料。胡旋舞源自中亞粟特地區(qū),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廣泛,諸多典籍、詩詞都對胡旋舞進行過描述。300多斤的安祿山跳起胡旋舞來“其疾如風”,楊貴妃跳起胡旋舞令唐玄宗拍紅了手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更是寫下“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飖轉蓬舞”的詩句,這一切只因胡旋舞的廣泛傳播,讓恢弘厚重的中華文化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寧夏平原與黃河血脈交融,不僅孕育了絲路綠洲,更涵養(yǎng)了兼收并蓄的包容胸襟。千年胡旋舞石門再現(xiàn)光華,讓世人得以看到黃河文化海納百川的氣質(zhì),彰顯了黃河文化奔騰不息、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
(來源:寧夏博物館)
Hash:5c9e15a392eb397cc39e06e6ba2ce868f5eb09f4
聲明:此文由 發(fā)現(xiàn)寧夏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