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人工天河是紅旗渠,但是大家不知道它曾借鑒土地嶺村英雄渠
土地嶺村地處盛灣鎮(zhèn)的西部,豫鄂結(jié)合部的伏牛山深處,共有 24 個自然村組成。胡家臺自然村地處土地嶺村的西南部,與土地嶺自然村一山之隔,直線距離1.8 公里,村級山路約 3.2 公里,整個村落地處山麓,石板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石板屋面鱗次櫛比。
淅川縣土地嶺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距今已有 250 多年,是河南省目前面積最大的石頭村。
石板房大多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房屋基礎(chǔ)用頁巖石板鋪墊,建筑墻體用頁巖石板砌筑,屋頂用薄頁巖石板相互疊壓平鋪而成,聚落布局與建筑樣式具有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一般性。建筑選材上“就地取材”,選址方面講究“擇吉而居”,建筑布局以“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為基本思路,且古村落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形成的,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具有較高的人文歷史價值和建筑文化價值。
土地嶺村于 2014 年,以其獨特的石板建筑村落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同年,該村還成功入選第六批《河南省歷史文化名村》。土地嶺村作為淅川民俗文化的標本,當?shù)卣鸭訌娏藢ν恋貛X村的保護和規(guī)劃建設(shè)管理工作,在有效保存和延續(xù)這一文化遺產(chǎn)的真實歷史信息和獨特價值的同時,計劃建設(shè)丹江民俗村,以充分展示丹江流域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將其打造成南水北調(diào)中線水源地一處獨具特色的新景觀,積極發(fā)展鄉(xiāng)村文化生態(tài)旅游,促使第三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造福當?shù)厝嗣瘛?/p>
土地嶺村的中心位置上矗立著一座有著 230 多年歷史的磚木結(jié)構(gòu)的道教古建筑“通嶽觀”。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的通岳觀規(guī)制頗大,有三進 12間房舍;現(xiàn)狀破損較為嚴重,最后一進院的娘娘殿 2013 年因大雨坍塌,木質(zhì)構(gòu)件腐朽風化較為嚴重,石材磚墻保存較為完整。但細細看去,石雕、磚雕、木雕無不栩栩如生精巧玲瓏。山門四檐翹角、斗拱挑梁,屋脊蟠龍宿鳳,橫額“通嶽觀”三個大字筆法古拙雄奇。
觀前一株 230 余年高齡的國槐,觀后有一株銀杏樹為淅川縣保護樹木,250 歲左右,見證著土地嶺村的悠悠歷史。穿村而過的村道,經(jīng)考證該村道已有 500 多年,為聯(lián)系豫鄂兩地的古驛道,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是經(jīng)此上武當山的,其《太和山游記》有明確記錄, “登土地嶺”,夜憩“曹家店”,次日 “上火龍嶺”,“下行頭岡”,“抵均州”,“明晨登山”。
胡家臺自然村,東西長 330 米,南北長 260 米,坐落在高差約 30米的山體陽面的四層臺地上,黃水河從胡家臺東南穿過,村民由胡、李兩大氏族組成,據(jù)考證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距今有 250 多年的歷史。村里半山腰處墓碑刻記載,一個名叫胡華啟的匠人,把一家人從武昌大冶縣換陰橋山下莊遷到河南此處定居,利用自己掌握的建房技術(shù),秉持著中國傳統(tǒng)工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造理念,開始建造石板房,并在這里繁衍生息下來,形成現(xiàn)今的胡氏宗族 20 余戶,為村內(nèi)第一大氏族,其余均為李氏一族,兩族世代和睦而居,共建石板民居,歷經(jīng)兩百余年才形成了胡家臺自然村。
在胡家臺自然村的半山腰處蜿蜒盤踞著一條神秘的人工天渠——英雄渠;修建于自 1957 年 4 月至 1959 年 3 月,歷時兩年三個月,土地嶺村民從湖北引水到河南,開挖兩個山洞,期間共削平了 15 座山頭,穿越 10 條深溝,架設(shè) 40 多個渡槽,沿途還修建了建筑物兩百余座,挖砌土石方量達 100 余萬立方米。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土地嶺人用石塊堆砌,石灰溝縫,終于修通了底寬兩米、深 1.5米、全長 16000 多米的新水渠。1959 年 4 月,在表彰修渠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時,為表彰五位修渠英雄,當?shù)厝嗣裼檬瘫浵麓饲托耷挠⑿蹅儴D― “英雄渠” 誕生了。
后來河南省安陽市林縣人民通過實地觀摩,參考英雄渠的修建方式,在林縣建起了轟動世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guān)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Hash:031c6bcffaf7f970027415acaed691ec31ae985e
聲明:此文由 小周周有話說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