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永靖縣的景點遺址詳細的介紹
古老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經永靖,在塊熱土上留下了祖先們的足跡和燦爛的古代文化。根據國家黃河考古隊、甘肅省文物工作隊、臨夏州文物普查隊、臨夏州文物"四有"工作組的調查和永靖近年來的發(fā)現(xiàn),現(xiàn)已確證的各類古遺址、古墓葬共140余處,其中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單位的1處,省級保護單位2處,縣級保護單位16處。
小茨臺位于永靖縣鹽鍋峽鎮(zhèn)小茨村東南黃河南岸第二臺地上。解放初期,省文物工作隊曾到此地作過調查。1975年,臨夏州文物普查隊調查后,于同年11月15日由永靖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7月初,臨夏州文物"四有"工作組又對其進行了重點復查。
杏樹臺遺址,位于永靖縣陳井鎮(zhèn)西山村徐家峴子生產隊,地處山溝下一臺地。臺地北至鹽溝洼,南靠塔爾山,東接紅科坨,西接蘇家灣,面積4畝。1975年10月,經州文物普查組調查后,于同年11月15日被永靖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次年6月臨夏州文物"四有"工作組作了復查。這是一處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馬廠類型及齊家文化并存的遺址。
七十畝山遺址位于永靖縣鹽鍋峽下銓村黃河南岸第二臺地,屬金泉下銓村,是一處馬家窯類型墓地。1975年11月15日,永靖縣革命委員會公布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七十畝山墓地七十畝地一帶,1974年農田基本建設中,出土有大量文物、陶器、石器、人骨和石板。出土陶器均系彩陶,陶質細膩,底色橙黃,有光澤,通體飾黑彩,繪平行線紋、旋紋、寬帶紋、網絡紋,器形有壺、罐、瓶、單耳罐、單身壺等,為馬家窯類型晚期器物。石板為石棺殘跡。
秦魏家遺址位于永靖縣蓮花鄉(xiāng)秦魏家村(后被劉家峽庫水淹沒)。1960年發(fā)掘出單、合葬古墓138座。墓葬分行排列,陪葬品有陶器、骨器等。合葬墓中,男性仰身直臥,女性向男性屈肢側臥。郭沫若對此合葬墓的發(fā)掘有很高的評價,認為那時已由母系氏族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秦魏家遺址屬齊家文化遺址。
張家嘴遺址位于永靖縣河東鄉(xiāng)張家嘴村(劉家峽庫水淹沒)。1960年發(fā)掘出四方錐形房屋4座,圓式錐形房屋3座。同時發(fā)掘出很多刀、斧、鑿、杵、紡輪等石器,杯、壺、雙耳罐等細、粗陶器和狗、豬、牛骨骼。反映出那時境內由母系氏族公社晚期向父系氏族公社過渡。屬辛店文化張家嘴類型。
馬路塬遺址位于峴塬鄉(xiāng)姬家川村馬路塬,保護面積7畝。1975年文物普查中,在磨河嘴距地表30厘米處,發(fā)現(xiàn)長7米、厚80厘米的灰層1處,出土不少陶片和骨器。陶片為細泥紅陶,色橙紅,飾黑彩,平行條紋、斜紋、水波紋,還有夾砂紅陶片,屬辛店文化。在斷崖面距地表50厘米處,發(fā)現(xiàn)居住遺跡,長6米,厚60厘米,地面夯筑,下有卵石層;還發(fā)掘出石刀2件,單耳陶杯1件。陶杯質為夾砂紅陶,色橙紅,飾黑彩,上部為寬帶紋,下部為三組條紋,每組3條,并有勾紋;杯高5厘米,口徑6厘米,底徑3厘米。屬辛店文化遺址。
黃河古文化薈萃之地
黃河三峽由于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是中華民族黃河古文化早期的發(fā)祥地和傳播地之一,有著五千年燦爛輝煌的黃河古文化。由于中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相互影響融合,使這里的文化呈現(xiàn)出南北交融、古今并存的顯著特點,這里古文化遺存豐富多彩,并以其雄渾博大、底蘊深邃,在中國的古文化遺產中,獨樹一幟,被譽為西北高原古今文明交相輝映、中西文化交織薈萃、顆顆明珠流放異彩的靚麗風景線,是黃河古文化積淀最集中的地方。
Hash:689a42e7567ec8d1ea38aef6304b559750e810ad
聲明:此文由 蘭州黎黎娛樂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