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又到登高時,永嘉這條古道值得一探!

秋高氣爽,又到了登高望遠時。本期筆者帶你穿越一條橫亙在城關(guān)橋頭坑下嶺古道。此系民間古通道,發(fā)于永嘉縣北城街道塘山村,下阮家山,過橋頭坑下,至杭郭村。古道全長3500米許,累計下行250米許,全程路基被水泥硬化,是古時塘山村村民去往路口鄉(xiāng)的主要通道。古道沿途,林密水豐、山翠、寮幽,風(fēng)光秀美,兩個小時可至,當(dāng)去。

山村:因一口水塘得名

古道起點塘山村,據(jù)《永嘉縣地名志》記載:東山西南5公里位于海拔214米的山間盆地一口水塘之旁,故名。乃金姓聚居地,遷自鹿城藤橋。

過村口高大的幸福門城門洞,在小寮前,左行入村。行半里許,有孤松挺拔于金氏宗祠前,旁有先鋒廟, 廟旁有碧水一泓。沿水塘右行,回眸,一廟倒映于池水,藍天碧水相映成趣。

阮家山村:小橋流水人家

一路行過古木上羊腸小道,蛇游于山坳,農(nóng)田遠山連綿。行半里許,至水坑凹頭,開始下行,復(fù)行于山崗。半里許,有小橋橫亙溪上,渡橋復(fù)行 1里許,有小庵側(cè)于坡上,已是阮家山村。據(jù)《永嘉縣地名志》記載:東山下西南4公里,傳說古時阮姓人居此邊村,取名阮家山。村莊位于雞冠巖西側(cè)150米的山間盆地,有嶺路東南通縣城。四面環(huán)山,東與杭郭村接壤,南與嶺后村相鄰,西與郭山村相鄰,北面與塘山村相鄰,離縣城只有5公里。

雞冠巖下,有一掛百米飛瀑,如練下墜,得繞山方可得觀。阮家山現(xiàn)為施姓人所居,祖上從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從上塘綠嶂河底村遷入,繁衍至今。下行道林中行,古宅歷歷,一路靠右下行,過斑駁的石墻巷弄,至岔口,左邊去往孝佑宮。

在孝佑宮相側(cè)有施氏大宗,宗祠前一片蒼翠的沃野,平鋪山洼。施氏大宗(阮家山文化禮堂),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916平方米,禮堂內(nèi)設(shè)曲藝室、棋牌室、圖書室等設(shè)施,是村民重要的活動娛樂場所。

孝佑宮前溪澗流水淳淳,水瀑轟鳴,有小橋橫跨其上。不過橋,左邊沿溪下,去往杭郭村,此處阮家山人稱橋頭坑下。

杭嶺村:菱角產(chǎn)區(qū),又是南拳發(fā)源地之一

去往杭郭村的古道,林密水豐,但為茂枝所蔽,難窺真容。下行半里許,有小亭然于道左,下為溪澗流水漫石。有小橋橫亙溪上,一片翠綠的藤蔓連片蓋于山坡,小道已被荒草覆蓋。

遠處山坡有小寮相藏。寮下為一片層田升降,旁有流水歡奔,此處杭郭村人稱殿頭坑下。

行半里,有利奇馬臺風(fēng)所毀喬木橫臥道上,行走極其小心,需攀枝側(cè)行坎下。過路障后,半里許至溪澗底,亦有小橋橫亙溪上。立于溪澗,回眸遠眺高山,來時的瀑布轟墜于深峽。

過橋右行沿溪直行,百余米上村中小道, 交叉處有黃菱田,杭郭村現(xiàn)與嶺后村合并,改稱杭嶺村,為永嘉縣著名的黃菱產(chǎn)區(qū)。

岔口右行去往杭郭村,左行幾十米有小亭, 右行道行于溪水畔。穿過已掛穗的稻田和一畦畦的菱角田,應(yīng)是豐收景象。遠山巍峨,犬牙相錯, 行一里許,在石碇步對過的巷弄,左轉(zhuǎn)入村, 過古井古門臺,行半里許至村中休憩亭。

杭郭村,據(jù)《永嘉縣地名志》記載:東山下西南二公里,又名黃角,縣志載黃角,祖宗原籍福建行郭,在此登門入贅。為了紀(jì)念祖籍,起名行郭,后寫為杭廓。據(jù)說是南拳發(fā)源地之一,村民多習(xí)武。乃溫州、永嘉等地的廖姓開基祖地。700年前,敏公”之子“俊公”于元泰定年間(1324—1328年間)入贅杭郭鄭氏,由放鶴結(jié)緣始為杭郭廖氏始祖。后裔先后散居到永嘉縣域和溫州地區(qū)一帶以及全國各地。

杭郭廖氏大宗座落在村東頭,與派下四扇支房宗祠一字排開,氣勢雄壯。大宗始建于清朝,民國27年(1939年)修建,1988年改建成五間二層,二堂二廊,三對大門對開,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的四合式庭院,正中大門兩邊:“汝南衍派源流久遠,杭郭分支世澤綿長”和兩邊大門:“要好兒孫務(wù)須敬祖,欲光門弟還是讀書 ” 的兩幅對聯(lián)光彩照人;前堂正中戲臺,兩大臺柱上曰:“閑看粉墨登場亦莊亦諧帝王將相成一瞬,喜聽笙歌悅耳能文能武英雄兒女各千秋” 閑情逸致;后堂中后宗祖神像神櫥,一字形排開,恭恭敬敬;后堂大廳正中“宋世烏臺”的匾額肅然起敬。總建筑面積1200多平方米。

來源/中國永嘉微信公眾號

永嘉傳媒集團通訊員 坦克

Hash:3c4aa0f9e26622e21fbd58259e8c1a602125b179

聲明:此文由 溫州古道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