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這個江南水鄉(xiāng)名片的寶塔,據說是當年劉備夫人所建,故事感人

震澤古鎮(zhèn)位于江蘇吳江市西南部,古稱“吳頭越尾”,也是吳江市的“西大門”。震澤在宋紹興年間即已設鎮(zhèn),震澤名勝古跡眾多。古橋、古塔、古寺、古廟、古宅等,震澤有名的八大景觀分別是:慈云夕照、飛閣風帆、復古桃源、虹橋曉眺、張墩懷古、普濟鐘聲、康莊別墅、范蠡臺。但在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中,最為古老,最具影響的是慈云塔寺、師儉堂、王錫闡墓等,并已列入省重點保護古跡。今天我們來看的就是這座慈云塔。

位于寶塔路邊上的這座慈云塔最早建于赤烏三年(238-251年),可謂是歷史悠久,慈云塔的塔身呈六面五級,磚木結構,由塔壁、回廊和塔心組成。塔內的第四、五層有楠木剎柱直透頂端。每逢夕照之時,登塔遠眺,北望洞庭,南瞰麻溪,便是《震澤八景》中的“慈云夕照”。塔外觀翼角檐,玲玫挺秀,塔下有禹跡橋,塔橋相映,別有奇趣。登塔可觀賞震澤風光。

這次能蹬上慈云塔真的是很幸運,要知道這座慈云塔現在是極少開放的。據說前些年曾經對游客開放過,但后來可能是考慮到安全性的問題吧,就很少對游客開放了。寺內左邊有鼓樓,右邊有鐘樓,中間大雄寶殿,在大殿前面有尊觀音像。

慈云寺占地九畝,始建于宋咸淳年間(1260-1274年)。明正統(tǒng)年間僧道澤重建,舊名廣濟寺。天順年間御賜“慈云禪寺”額。清康熙七年、二十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乾隆十八年和五十三年,以及在道光十六年多次對慈云塔和寺廟進行修建或增建。如今的慈云寺,寺內干凈整潔,觀音菩薩像前的大香爐始終是青煙繚繞,時不時的便會有三三兩兩的善男信女們過來上香許愿,以求得菩薩保佑。

在慈云塔的最低層的塔檐上,掛著很多小銅鈴,每當有風吹過,這些銅鈴便會像風鈴一樣叮當作響。半于該塔的來歷,據導游介紹說,傳說三國時期,在那場很有名的赤壁大戰(zhàn)之后,孫權魯肅到劉備那里討還荊州未成,就采納周瑜的“美人計”,誘殺劉備。劉備在軍師諸葛亮巧妙安排下與孫夫人(孫權之妹)完婚后,雙雙順利歸蜀。不久,孫權以國太病重,謊騙孫夫人歸吳后不再放回,孫夫人日夜思念丈夫劉備便積憂成疾。

國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后經苦思良策,便擇定在太湖邊上的震澤鎮(zhèn)東建一塔,六面五級,層層設通道回廊,以供孫夫人觀景消愁。自塔建成之后,國太便攜孫夫人逐級登高,北望洞庭,南瞰麻溪,碧波綠野盡收眼底,頓覺心曠神怡。自此以后,孫夫人便住在塔下,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登高眺望,寄托相思之情,希望夫妻能夠早日團圓。后來從孫夫人病逝后,民間也將此塔稱作“望夫塔”?!巴颉币袅x“旺夫”,在每年特定的日子,震澤當地的婦女都會來登望夫塔,以祈求家里男人身體健康,飛黃騰達。這里是慈云塔的入口,按照導游的提醒,在登塔之前先順時針方向繞塔三周以示敬意,之后便從這里進入塔內。

慈云塔高 38.44米,由塔壁、回廊、塔心組成。當我看到塔內狹小的空間便大致想到了現在慈云塔為什么不對游客開放的原因了,塔內空間非常小,木質的樓梯又陡又窄,就是平時游客不多,但擠在這樣小的空間中也是很難受的,上上下下的極不方便,更不安全。

自第二層起每施平座腰檐,并辟有三面壺門,開口方位上下相錯。第四層有楠木剎柱直透頂端。塔剎由鐵質覆缽、仰蓮、相輪、寶蓋、寶珠、受花和銅質寶瓶組成。鐵鏈分系六角,角端掛有銅鈴。風過鈴響,回蕩空中。從窗口向外,外面的景色如畫。

還沒有上到頂層,慈云寺的全景便可以盡收眼底。關于慈云塔還有一說法:相傳北宋末年,北方金兵乘虛而入,徽宗皇帝被俘,慈云公主南逃到吳江,徽宗女兒慈云公主避難來到震澤后,念念不忘被擄的父親,終日郁郁寡歡, 后就以孫夫人為鑒,在望夫塔的舊址上重新建寺造塔,寺稱慈云禪寺,塔稱慈云寺塔。

咸豐十年慈云寺毀于兵燹,唯塔獨存。同治光緒之交,里人募金修塔。民國13年震澤絲業(yè)公會抽絲經捐2000金,徐世興經行主遺孀徐畢氏,為了卻其夫遺愿,捐巨款建寺。共耗銀八千余兩,重建大殿三楹。民國15年秋大風毀塔第五層層面。時適已故邑紳、吳江旅滬同鄉(xiāng)會會長施之英入祠,其子玉聲捐資千元但倡導,由里人再募捐于17年修塔。1954年、1982年政府撥款對塔進行大修。圖片為慈云寺的鼓樓。

解放后,“慈云寺塔”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954年與1982年前后兩次進行全面整修,使之面目一新,雄姿長在。從塔上往下看,古鎮(zhèn)上的老宅子上面爬滿了綠植,古韻盎然且不乏生機。

這里是古鎮(zhèn)上最熱鬧的寶塔街,小巷彎彎曲曲,依稀讓人聯想到某些歷史的畫面。這里還沒有蜂擁而來的游客,沒有千篇一律的客棧、家庭旅舍,古鎮(zhèn)街上住著的也還是當地的老百姓,隨便駐足街上,透過窗戶,就可以窺見尋常百姓家的生活氣息。

從窗口往外看,這座江南古鎮(zhèn)的最美的一面,小河流水枕河人家的詩意美景陡然呈現眼前。“慈云塔”造型美觀,別具風采。古代有不少詩人墨客,曾為此留下無數贊美的詩篇?!八拿婧饫@,中流塔影懸,由 唐西去路,蠶事勝耕田”便是其中的一幅美景。巍峨古塔,既為江南水增添色彩,也讓人們見識到了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一面。

這里是禹跡橋,登高遠望,水陸交匯,一個擁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小鎮(zhèn)立體畫卷便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塔內有木梯可迂回拾級而上。每逢夕陽西沉,登臨第五級,北望洞庭,南瞰麻溪,《震澤八景》謂之“慈云夕照”。

禹跡橋橫跨古頔塘。清康熙五十四年當地人士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乾隆四十四年重建。南北走向,單孔石拱結構。橋全長43.50米,橋面寬4.30米。歷經了數百年風雨剝蝕,依然有著豐富的文史信息和史料價值。

慈云寺塔與禹跡橋互成對景,互相映照,構成了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拱橋塔影”景觀。登上最高層,府視禹跡橋下的汩汩流水,定會激起人們對大禹治水精神和功績的感慨和聯想:遠眺阡陌街市,一派迷人的水鄉(xiāng)風光盡收眼底,更是讓人心曠神怡。

這兩座圓頂的建筑是什么?后來請教過當地人以后,才知道這是以前用來囤糧的,叫做米囤,是當地人用來囤米用的,1950年慈云禪寺被征用當做糧庫。這兩座米囤就建在慈云寺的鼓樓后面,現在這種建筑很少見了,現在這兩座米囤也早已廢棄。

遠處的這條河就是古運河,河上船來船往,岸邊的這座老建筑就是文昌閣。文昌閣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高三層,單檐歇山頂,四周皆窗,瓊閣連通,玲瓏剔透,甚是軒敞。文昌帝君神像供奉于閣上。自古以來,震澤一向重教尚文,熱衷科舉。每屆秋春兩闈府縣考試,生員舉子無不懷著虔敬之心,雇舟登閣,拈香焚燭,伏地默禱,祈求文運順遂,以期來日金榜題名,光耀門廳。

歷朝歷代,無數文人雅士游歷慈云寺后,無不被它的質樸與傳奇的故事所傾倒。登上慈云寺塔,望著塔下古鎮(zhèn)美景,心情頓覺寧靜與安然。每逢春秋佳日,夕陽夕照之際,景色更是絕美無比,被稱為“慈云夕照”。

如今,慈云禪寺已成為震澤最為標志性的建筑。凡是到過震澤的人,估計都會到這里來看看的??吹竭@里能不能登塔參觀就要看你的運氣了,因為此塔現在很少對游客開放了。

Hash:c8ed269096491312467362a6e6a61b8fb1bd633e

聲明:此文由 藍風攝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