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斗拱,大不一樣 | 一帖看懂南方古建筑斗拱的形制與營造
獲取文物保護工程專業(yè)人員資格考試最新信息
小 測試
1. 我國古代建筑出檐的方式有:( )、( )、( )
2. 用作承重構件的原木和方木,為便于測定其含水率,可采用按表層檢測的方法,構件什么深處含水率不應高于16%?
3. 在不拆落木構架的情況下,使傾斜、扭轉、拔榫的構件復位,再進行整體加固的方法被稱為?
答案在文末
題目只是針對大綱內(nèi)容的知識性測試,不代表考試難度和題型。
拱
之前的推送,為大家介紹過南方建筑和斗拱的變通做法,獲得了廣泛的關注,本期推送應大家的要求,特別推出南方建筑的斗拱系列。
南方斗拱的構成
和通行的斗拱做法一樣,南方斗拱也由斗、拱、升、昂四部分組成。但與北方不同的是,第一點在昂,第二點在翹。
與檁桁方向垂直的拱,拱身出挑并且向下斜垂的構件為昂。昂的形狀有兩種,形狀像靴子腳的叫 靴腳昂,北方官式建筑一般都是這種形制,故而沒有特殊的名稱。而形狀卷曲,昂頭雕花的昂則被稱為 鳳頭昂,這是南方建筑特有的構件。一般南方建筑的靴腳昂僅用于大殿,而鳳頭昂則普遍用于各種建筑。
同時,昂面有的做成平直的面,有的做成像古琴一樣彎曲的弧面,被稱為“ 琴面”。而琴面不僅是南方建筑的專利,在一些早期的北方官式建筑和地區(qū)建筑中都有做成琴面的例子。
澤州崇壽寺釋迦殿,大殿前檐石柱上刻有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的捐柱題記,而且釋迦殿的梁架、斗栱仍基本保持了北宋的原構,斗栱上的琴面昂、計心造、耍頭、櫨斗等形制,基本上接近《營造法式》的相關形制,而平順龍門寺則和同時期的澤州崇壽寺的斗拱形制有諸多細微的不同。
另外,北方建筑與檁桁垂直的構件稱為翹,而南方建筑則統(tǒng)稱為拱。架于坐斗之上的稱為“斗三升拱”,架于三只小升之上,其上再架三只小升的較長的拱,稱為“斗六升拱”。
而架在橫向的小升頭上,和拱一樣寬度的貫通面闊的長木條稱為“ 牌條”,這在北方稱為“外拽枋”“羅漢枋”“素枋”等,與檐口平行,斷面落到斗拱內(nèi),與拱材相同。
南方建筑中還有一種特別的“楓拱”,是一塊長方形的模板,一端翹起,向外傾斜,鑲嵌在坐斗(丁字拱、十字拱)或者鳳頭昂的升口槽內(nèi),拱身上常常雕刻花紋,經(jīng)常用在附屬建筑和小式建筑上作為裝飾。
斗拱的出跳與形制
一般,拱的兩端分成三段小平面相連的弧形,稱為三板(瓣),讓拱的外形更有弧度更好看。
北方斗拱的瓣數(shù),隨著拱的不同位置有所不同,如宋代《營造法式》規(guī)定令拱5份,其他華拱、泥道栱、瓜子拱、慢拱等均為4份。而清代《營造則例》則分萬拱為三卷殺(三份)、瓜拱為四卷殺(四份)、令拱為五卷殺,即所謂“ 瓜四萬三廂五”。
北方建筑的斗拱翹頭有麻葉云頭、螞蚱頭、耍頭等做法,南方建筑么有這類規(guī)定,但在一些建筑中也能看到這種用例。同時,北方建筑的斗拱出挑,南方建筑稱為“參”(躥),有三出參、五出參、七出參,以到九出參、十一出參等。
官式建筑的麻葉云頭拱
除了出挑之外,按照坐斗開口的方向和形狀,可以分為一斗三升、一斗六升、丁字科、十字科、琵琶科和網(wǎng)形科。
一斗三升和一斗六升是在大斗之上開槽架拱,在拱兩端和中心位置放置小升,升之上的開口架設 連機(即北方建筑中的正心桁),這兩種斗栱常用在廳堂檐柱間,為桁間斗拱,如果用在柱頭處,另用稍稍變化的柱頭“暈頭挑托梓桁”。
丁字科斗栱坐斗開口成丁字形,只向外出參(跳),一般為五出跳,多用于大門或廳堂,
柱頭云頭托梓桁,一斗六升桁間斗拱
十字科斗拱大斗斗面開十字口,出跳多少層根據(jù)房屋性質確定,內(nèi)側出跳的很少用昂,只用拱,而最上層拱的內(nèi)側外側均用云頭。
另外,丁字科和十字科在柱頭時另外設稍有變化的柱頭拱,大斗加寬,不設墊拱板,而最上層拱也相應加寬以承接梁底。
同時,如果十字科和丁字科用在轉角,則與桁間拱和柱頭拱都不同,出跳角度改為45度斜拱出跳,即設斜拱或斜昂,并在嘴上增加一層斜昂,稱為“由昂”,有時由昂之上還放寶瓶或力士像作為輔助構件承接老戧(老角梁),一般認為南方建筑的轉角斗拱和北方建筑的角科反而很相像。
琵琶科,類似于北方建筑的“溜金斗拱”,是在向內(nèi)出跳的第一級十字拱之上,支撐上昂的后尾向上伸長,托住某步檁桁,即為琵琶撐,撐上端放置一斗三升,并加銷子(沖天銷或千金銷),以承接連機(枋)或檁桁,下端放在十字拱的升口上,并加以輔助加固構件。
廊步轉角琵琶拱
網(wǎng)形科,為比較特殊的牌科,常用在牌樓或一些特殊建筑上,斗坐的進深是普通斗拱坐的兩倍,因為升、昂、條牌較多,所以單個的斗和升均已簡化,沒有上斗腰。
木牌樓蝦須拱
江南牌科立柱以石柱為多,同時亦是較為方便的地方材料,亦適用于江南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以及防止白蟻。而北方的牌樓建筑用木柱較多,用木撐固定,這同樣與北方的氣候干燥、多風沙和木材容易得有關,但北方現(xiàn)存牌樓中很少有這種做法。
但是,北方建筑的角科的如意斗栱,名詞即來源于江南《營造法原》的網(wǎng)形科。明清兩代,南方發(fā)達,先進的造園技藝廣泛傳播,被使用在北方的官式建筑山門上。
總之,南方斗拱和北方斗拱相互借鑒,共融發(fā)展,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百花齊放又多元一體的面貌,全方位學習古建筑營造技術,請關注哲匠之家。
我國古代建筑出檐的方式有:用椽或飛椽出檐、用挑出檐、用斗栱出檐
承重木構件表層20毫米深處的含水率不應高于16%。
在不拆落木構架的情況下,使傾斜、扭轉、拔榫的構件復位,再進行整體加固的方法被稱為打牮撥正。
Hash:43358f3f9a1bc78048c7b1f5aa38fde6d869208d
聲明:此文由 哲匠之家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