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百年東街之天后宮的故事

傍晚,行走在百年東街,華燈初上,看湞江滔滔不絕。扶欄遐想:這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城市,誕生了張九齡、余靖等歷史人物,2100多年的建城史留下了無數(shù)的人文典故和歷史故事。

原來的東街吊腳樓。

我們休閑的百年東街,不就是一部歷史故事集嗎?

東街為什么會建有天后宮

韶關(guān)(舊稱“曲江”)建于西漢高帝年間,“始卜東河,繼遷西河”,后因“不勝水患”,五代后梁乾化元年,錄事李光冊遷城中州(今市區(qū));后唐天成元年,刺史梁裴開始筑建韶州城墻。

韶州府署建在北城隅(今市政府),韶州府署前的青石街東出口是相江門,凡有來韶的京都官員,大多乘坐官船沿湞江走水路,停泊相江門碼頭登岸。韶州知府和官員則前往相江門的城門口恭敬地迎接。所謂“皇恩浩蕩”,后將相江門改名為“迎恩門”。

《百年老街》現(xiàn)東街原址。攝于上世紀20年代

咸豐年間,迎恩門碼頭建造了一座天后宮,改叫“天后碼頭”。天后碼頭是東街最古老、最大的一個碼頭,寬有七八米,約有60多級步階,是用厚實堅固的青石板塊鋪筑,故而能夠上百年保持完好,過去除了官船停泊,較大的運輸商船也都停泊在那里裝卸貨物。

粵漢鐵路開通之前,北江水系是南北交通的主要干線。韶關(guān)東堤沿湞江上游,北跨珠璣巷、梅關(guān),入贛江、長江水系,再過京杭大運河,可溝通中原;沿湞江下游,南連北江、珠江,直抵珠三角腹地。清朝直到民初,這里的江面上千帆競發(fā),沿岸商貿(mào)活動十分繁忙,是粵湘贛三省交界處最繁華的商貿(mào)場所,開設(shè)的貨莊、商行有上百家之多。這些商行、貨莊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靠河的一面都是 “吊腳樓”。江面上來來往往的貨船可以直接駛?cè)氲跄_樓下,而樓下裝有一扇活動門,可以很方便地將船上的貨物吊到樓上再轉(zhuǎn)運至陸地其他地方。

天后是船民的保護神

韶關(guān)學(xué)院王焰安教授在《北江流域水神崇拜的考察》中考證:廣東與中原的政治與經(jīng)濟交往早在先秦乃至先秦前就開始了,在沒有公路和鐵路等現(xiàn)代運輸設(shè)施的年代,人員的流動、物資的運輸主要是靠北江水運。凡北上的物資和人員先經(jīng)水運到大庾嶺腳下,再由人挑抬而翻過大庾嶺;而南下廣東的物資則由人挑抬到大庾嶺南麓,再由北江運輸?shù)街榻侵蕖4筲讕X梅關(guān)古道開通后,隨著海上貿(mào)易的進一步拓展,北江的運輸更為繁忙,一大批原在珠江三角洲從事海上捕魚的船民,見運輸比捕魚更有利潤,便轉(zhuǎn)而從事運輸。

據(jù)清光緒元年《曲江縣志》記載:韶州古代有天后宮,“天后宮在城北鳳翅角,咸豐四年紅匪(太平天國紅巾軍)穿擾,官紳詣廟奉神行像于北門城樓,賊每見串樓中有神來往,指揮遂奔潰。事平卜請回廟,不協(xié),遂因城樓立龕以祀。今春秋二祀在本宮致祭,圣誕在城樓行臺致祭。又廟在湘江門外,咸豐年、同治年迭次重修。”清代詩人歐樾華寫有《北城天后元君圣誕疏》,據(jù)載:“天后神廟每歲春秋仲月上祭日致祭?!?/p>

由此可見:天后原本是珠江三角洲從事海上捕魚的船民的保護神。江上運輸雖比海上捕魚相對安全一些,但風險依然很大,經(jīng)常也會遇到風浪和土匪的威脅,于是,他們就帶著他們的天后保護神,來到了北江流域從事水上運輸,久而久之,他們將天后的神像由船上移到岸上,建起了天后廟,天后信仰也由船民而泛化到北江流域的普通民眾,天后的神職也從海神變?yōu)榱私瘛?/p>

據(jù)地方文獻記載,光是清代的韶州城就有兩座天后宮或天后行宮,燒香膜拜的人絡(luò)繹不絕。

天后宮的蹤跡已無處尋找,但百姓向往國泰民安的祈求是代代相傳的。

“粵康碼”使用指南

↓↓↓

↑↑民法典公益宣傳片↑↑

文字: 秋實

圖片:資料圖片

編輯:肖聲揚 校對:李新有

責編:張艷萍

Hash:fac418f45ca41d65b56f4b0a2c9ede83cd26f017

聲明:此文由 這里是廣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