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鉤沉 | 036 中山公園
歷史鉤沉----首都規(guī)劃及規(guī)劃管理工作實踐方面的歷史回憶紀實。
建國以來首都的規(guī)劃工作,道路漫長,歷盡艱辛,其中曲折復雜、千變萬化的協(xié)調、決策過程鮮為人知。在這里我們請老一輩規(guī)劃工作者回顧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把精彩紛呈的歷史事實寫下來,作為正史的補充和解讀,以幫助后人進一步深人理解首都的規(guī)劃建設實踐。
本文選自“首都城市規(guī)劃事業(yè)60年紀事”征文。謹以此篇向王來水、蓋建中前輩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謝意。
蓋建中,北京市中山公園管理處規(guī)劃建設科 副科長
北京中山公園的前身是明清兩代的社稷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時為三百六十二畝一分(約24.1萬平方米),是封建皇帝祭祀太社、太稷神,祈求五谷豐登、國家興旺的重要祭壇,也是中國古代哲匠精心設計營建的藝術精品。
1914年在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創(chuàng)意、主持下,將社稷壇辟為公園正式開放,為京都市內的第一個公共園林。初稱中央公園,1928年9月5日為紀念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改名中山公園。公園辟建初期,先后開辟園門、道路,增建亭臺樓榭,點布假山名石,挖塘栽荷種樹,將一個荒涼破敗的古社稷壇,初步建成一個壇園結合,具有民族風格的綜合性公園。
1924年中央公園平面圖
1936年中央公園平面圖
1962年中央公園平面圖
1991年中央公園平面圖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1954年北京第一次公布實施城市總體規(guī)劃以來,中山公園的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在最大限度保護社稷壇原貌的前提下,結合公園承擔的社會職能的變化,先后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景點景區(qū)建設。較為有代表性的是:
重建蘭亭八柱亭、長廊。蘭亭碑石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坐石臨流”中的一個景點,1917年從圓明園購買運來。最初在壇外仿圓明園“蘭亭”之形建造。1971年將在“社左門”內存放了30年之久的珍貴文物“蘭亭八柱”清理出來,與碑一起重建蘭亭八柱碑亭。新建亭子位于唐花塢以西,連接長廊的西端,建筑面積101.57平方米。
1971年
將因重要工程而拆除的長廊進行了重建,成為公園南部一條絢麗的風景線。
1980年
為擴大公園游覽面積,將中山堂東側原有的育花溫室遷出,原地建起一個可以觀賞金魚的“愉園”。占地面積7230平方米。景區(qū)前為庭院式綠化,中間為金魚觀賞區(qū),后部是養(yǎng)魚區(qū)。整個景區(qū)古色古香,是修心養(yǎng)性好去處。
1990年
與愉園相對的另一處公園育花場所,興建了“蕙芳園”。其占地面積7600平方米,建筑面積986平方米,是我國“三北地區(qū)”最大的蘭花圃。這一景區(qū)在設計上突出了中國園林景觀的民族性。
1983年
在五色土的東南角還建起一個小巧精致的開放式景區(qū)“桃源”,園內有欒樹、合歡、大桃、碧桃、垂枝桃等多種春季開花的植物。當春天桃花盛開之際,景區(qū)像是一座世外桃源。
除了內壇先后進行景區(qū)景點的營建外,外壇西側大門以南建有“杏花村”。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750平方米,是“519工程”之后的來今雨軒飯莊新址所在地。主體為一幢二層樓房,上為單間雅座,下為大餐廳。主樓外檐飾蘇式彩畫,北側建一爬山廊,廊下用白石疊砌云朵狀假山,高近5米,觀之,樓、臺、廊、榭猶如坐落在云層之上。
外壇南面建有水榭景區(qū)。景區(qū)核心是“四宜軒”小島,島上有“工”字形建筑一座,原是關帝廟。建筑東側有太湖石一座,為圓明園遺物,石上刻有清高宗乾隆所題“繪月”二字。小島西側建有“聽雨橋”一座,半山腰建一“迎暉亭”。南臨水榭,北望唐花塢。
在公園東側路建有丁香園和長青園。
中山堂在中山公園社稷壇北,原為社稷壇的拜殿,是皇帝祭祀時休息或遇雨時行祭禮的地方。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為黃琉璃筒瓦單檐歇山頂,面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白石臺基,無天花板。明露著樑架和斗拱,繪和璽彩畫。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孫中山先生靈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改名中山堂。堂后門內兩側原列有72支鍍金銀的鐵戟,故稱戟門。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時,將鐵戟全部掠走。
2002年
11月12日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36周年紀念日。北京中山公園中山堂經(jīng)整修后,重新對外開放。重新開放的中山堂內首次安放了孫中山先生坐姿漢白玉雕塑。座像高2.1米,雕塑基座和站臺高1.5米。雕塑作品上方匾額寫有孫中山先生的名言“天下為公”。雕塑作品由中國雕塑家學會會長程允賢歷時1年創(chuàng)作成。
中山公園音樂堂始建于1942年,占地面積3720平方米,是紫禁城建筑群的一部分,初建為露天,四周是柵欄圍欄,看臺是用磚頭砌成的臺階,上邊鋪設長條大板,共有座位500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2年曾進行修繕,基本保存原貌,沒有本質的變動。1957年進行較大的修繕,已變得較為正規(guī)。舞臺全封頂,觀眾席加頂?shù)珱]有封閉,基本露天,所以冬天無法使用。座位改為長條椅。80年代進行了全封閉的修繕,已形成了正規(guī)的劇場模式。共有座位2100個,是北京較大的演出場所。1997年經(jīng)市委、市政府出資翻建,擬改建為一個會議中心。這是一次徹底的大修,原建筑只保留了柱子部分,原有吊桿、大幕撤去。后變動建設成為一座現(xiàn)代化專業(yè)音樂廳,共有座位1400余個。1999年初峻工并試營業(yè),5月正式開業(yè)。
中山公園音樂廳
美麗的中山公園無論是春夏秋冬都給人一種脫俗的美。這種美高雅、清純,特別是其造園意境上更是將“巧、借、精、宜”的中國古典園林造景手法運用的十分到位。
九十四年的發(fā)展歷程,使社稷壇這座古老的祭壇變成了一座人民喜愛的城市園林,她見證了城市公園發(fā)展變遷的各個歷史階段,值得我們去了解她、理解她,進而更好地建設她。
Hash:86f2bb76aa91ffe913056b8509c886a0a93748cd
聲明:此文由 cityif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