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名錄出爐,湖南大學早期建筑群等高校建筑入選,超全圖文帶您領略古建風采
12月2日,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名錄發(fā)布,多座高校建筑入選,包括金陵女子大學舊址、重慶大學近代建筑群、湖南大學早期建筑群、齊魯大學近現(xiàn)代建筑群、四川大學早期建筑群、山西大學堂舊址、北京大學地質(zhì)學館舊址、黃埔軍校舊址、云南陸軍講武堂舊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民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等,其中一些昔日院?,F(xiàn)今已非校園,一并介紹供大家欣賞。
校址初設于繡花巷李家花園,1922年(民國十一年)在寧海路現(xiàn)址開工建設,1923年建成六幢宮殿式的建筑,它們分別是會議樓(100號樓)、科學館(200號樓)、文學館(300號樓)及三幢學生宿舍(400號樓、500號樓、600號樓)。1924年,又建成了一幢學生宿舍(700號樓)。1934年,又建成了圖書館和大禮堂。
金陵女子大學整個校園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按照東西向的軸線布置,布局工整,平面對稱。
這些建筑物以寬闊的大草坪為中心,造型均是中國傳統(tǒng)宮殿式建筑風格。建筑材料和結(jié)構(gòu)采用西方鋼筋混凝上結(jié)構(gòu),建筑物之間以中國古典式外廊相連接,為中西合璧的東方建筑群。被稱為“東方最美麗的校園”。
會議樓(100號樓):原為接待廳和室內(nèi)運動場,又名中大樓。坐西朝東,建筑面積1432平方米,單檐歇山頂,小瓦屋面,中部屋頂略高,立面左右對稱。主體二層,地下室一層,屋頂一層。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屋架有木結(jié)構(gòu)和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兩種。
科學館(200號樓):原為自然科學樓。建筑面積1541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單檐歇山頂,主體二層,屋頂一層。平面布局為內(nèi)廊式,樓梯設在大樓中部。
文學館(300號樓):原為教室兼行政樓。建筑面積1492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單檐歇山頂,主體二層,屋頂一層。平面布局為內(nèi)廊式,樓梯設在大樓中部。正門入口處,建有一座寬大的門廊。
學生宿舍(400-700號樓):建筑風格相同,單檐歇山頂;建筑面積都是1151平方米。主體二層,屋頂一層。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木屋架。建筑物兩端建有柱式望樓。
圖書館(現(xiàn)為華夏圖書館樓):建筑面積1397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單檐歇山頂。
大禮堂(現(xiàn)為教工活動中心):建筑面積1444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單檐歇山頂,主體二層,屋頂一層,地下室一層。
重慶大學近代建筑群(今:重慶大學)
重慶大學創(chuàng)辦于1929年,早在民國時期就是中國最杰出的國立大學之一。
寅初亭,興建于1941年,位于重慶大學梅嶺之上(A區(qū)第五教學樓右邊)。寅初亭是為了贊揚和表彰馬寅初先生為國家、民族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斗爭精神與崇高品質(zhì)而建,它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全國人民反對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一座豐碑。
寅初亭藏身于“梅嶺”香樟林中,不顯山不露水,低調(diào)而不張揚
重慶大學工學院樓,建于1935年,作為重慶市二級文物保護單位屹立在幽靜的重慶大學校園中。這是一幢3層的歐式建筑,用堅固的石材壘成。1940年5月29日曾在轟炸中遭重創(chuàng)。2004年已修復。工學院大門外是重大沿嘉陵江的臨江路,與沿路的歷史建筑文字齋、理學院樓(重慶大學第一教學樓)、松林坡禮堂一起承載著重慶大學的歷史痕跡。建于1935年,作為重慶市二級文物保護單位屹立在幽靜的重慶大學校園中。這是一幢3層的歐式建筑,用堅固的石材壘成。1940年5月29日曾在轟炸中遭重創(chuàng)。
用日機炸毀工學院大樓一角而制作的“大轟炸紀念碑”
重慶大學工學院舊址
有些破損的原國立中央大學“七七抗戰(zhàn)大禮堂”
第一教學樓,建成于1933年(原理學院樓)?!爸袊健苯ㄖL格,修建于1930年-1933年。重慶市最典型的中國式建筑,由重慶大學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沈懋德先生設計。工字型平面,中軸對稱。建筑主體部分為雙層帶閣樓,屋頂為重檐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較陡,開老虎窗與與現(xiàn)在重慶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相鄰,與文字齋相伴,正門入口前面對重慶大學團結(jié)廣場,后入口為重大沿江道路—臨江路,可以眺望嘉陵江。
古老樓宇漫長林陰所散發(fā)出來的敦厚博大的氣息,古香古色的第一教學樓仿佛就是從線裝書里走出來的一樣,充滿了溫婉的書卷氣質(zhì)。
這座樓是和沙磁文化區(qū)的盛名連在一起的,成為抗戰(zhàn)文化的前沿陣地,還是陪都重慶吹響抗戰(zhàn)號角的烽火臺。鄧穎超、郭沫若、黃炎培、馬寅初……許許多多的著名人士都曾在這棟兩層小樓里慷慨陳詞,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時光荏苒,第一教學樓已由最初的理學院變成了今天的藝術(shù)學院。從圓規(guī)三角尺到油畫板雕塑刀,教學樓里依舊進行著線條與圓形矩形的組合。對于一教來說,變化的只是穿梭過往的人流,永恒的則是她一如既往的大氣、典雅和凝重。
文字齋,1933年建成。可能因為粉刷過的緣故,墨墻朱檐嶄新蔚然。不經(jīng)意間,檐廊漆色有些斑駁的廊柱也會悄悄告訴你這房子的確年代久遠。
文字齋的所在叫“蘭馨園”,這是一片種植著馨香蘭草的花園,故得名蘭馨園。
岳麓山下的早期建筑群
娟秀的岳麓山下,湖南大學早期建筑群被掩映在一片郁郁蔥蔥中。此次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老建筑共有9棟,均建造于20世紀20-50年代,分別是:二院(今物理學院實驗樓)、科學館(今校辦公樓)、工程館(今教學北樓)、大禮堂、老圖書館、勝利齋教工宿舍、第一學生宿舍(今基建處辦公樓)、第七學生宿舍(今離退休處辦公樓)、老九舍。
大禮堂
層層疊疊的屋檐,錯落有致,在中國傳統(tǒng)重檐歇山頂所營造的古韻之間,竟然開有一扇特別的圓窗。重檐與圓窗,一個是中國古典主義,一個是西方現(xiàn)代主義,設計師柳士英創(chuàng)造性地將二者結(jié)合在一起,便成就了圖中這般美景。如此在細節(jié)上的創(chuàng)新手法,在湖大的其他早期建筑中也屢見不鮮。
工程院
圓弧的墻面、窗臺、窗檐,使右頁的工程館頓時動感起來,這與下圖中位于德國波茨坦的愛因斯坦天文臺“柔軟”的墻面有異曲同工之妙(供圖/TPG)。二者風格同屬于早期現(xiàn)代主義思潮中的德國表現(xiàn)主義,通過夸張、超常、動感的建筑形象表達設計者的思想情緒。早期現(xiàn)代主義建筑即使在20世紀40年代的西方也屬于前衛(wèi)的設計,在緊隨西方潮流的中國更是鳳毛麟角,因此,這棟建筑顯得尤為特別和珍貴。
這9棟建筑分別體現(xiàn)了上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藝術(shù)風格,有20、30年代的西洋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風格的建筑(二院、科學館);有40年代的早期現(xiàn)代主義風格的建筑(工程館、勝利齋、一舍、七舍、老九舍);還有50年代的民族形式建筑(大禮堂、老圖書館)。
科學院
如果不特別說明,多數(shù)人可能會以為這精美的拱券應出自國外的某棟建筑。實際上它是湖南大學的科學館(現(xiàn)湖南大學校辦公樓)。鐘情西洋古典主義的設計師蔡澤奉,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展現(xiàn)“美”的細節(jié),譬如這羅馬式拱券的紋飾,單看已很精美,其凹凸處留下的陰影更是與紋飾相得益彰。
老九舍
其他被列為國寶的大學建筑群大多是同一年代,統(tǒng)一風格的建筑,而像湖南大學這樣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群較為少見。
門廊前的4根柱子,使“二院”很容易被辨認。柱子帶著簡潔明了的現(xiàn)代主義特征,花崗巖墻基是西洋古典式,屋頂檐口起翹的曲線卻是中式風韻。
二院
湖大建筑群的建筑風格正好與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風格的發(fā)展演變同步,是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史的縮影,同時也清晰地體現(xiàn)了從古代書院走向現(xiàn)代大學的歷史過程,猶為寶貴。
柳氏圓圈
圓圈,也是湖大早期建筑中出現(xiàn)最多的一個符號:學生第七宿舍的圓弧狀檐下是一聯(lián)排的圓圈;學生第九宿舍外墻上線條長驅(qū)直入,在圓里無限循環(huán);更有趣的是大禮堂的圓窗:從外看,圓窗精致而美麗;從里向外看,打開的那半扇窗框住了一幅半圓的美景,與周遭朦朧的圓弧形玻璃相映成趣。
說到湖南大學的老建筑,還與兩次關(guān)系國家歷史的重大事件有關(guān)??箲?zhàn)爆發(fā)后,故宮內(nèi)保存的數(shù)十萬件國寶為防不測,分兩路向南遷移。其中一路經(jīng)過長沙,就存放在當時的湖南大學圖書館地下室內(nèi)。當這批國寶剛離開不久,這棟樓就被日軍飛機炸毀,故宮國寶在此躲過一劫。1945年抗戰(zhàn)勝利,日軍投降,在國內(nèi)分設了多個受降點,其中長衡岳地區(qū)的受降點就設在湖南大學。在湖南大學科學館(今校辦公樓)二樓東頭的一間大房間內(nèi)舉行儀式,當時國民政府的王耀武將軍接受日軍投降。
老圖書館
石柱本屬于左圖中的老圖書館??箲?zhàn)時,因暫存于其地下室的故宮南遷國寶,它遭遇敵機轟炸,僅有石柱殘存。上圖為當年湖大被日軍轟炸詳圖,著重標示處為老圖書館。
“建筑是石頭的史書”,湖南大學早期建筑群是千年學府百年名校的光榮歷史的承載者,也體現(xiàn)了一段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guān)的歷史沉浮。
齊魯大學近現(xiàn)代建筑群 (今:山東大學醫(yī)學院、齊魯醫(yī)院)
原齊魯大學近現(xiàn)代建筑群在文化西路上,包括路南的今山東大學醫(yī)學院(趵突泉校區(qū))和路北的齊魯醫(yī)院建筑群。齊魯大學和燕京、金陵、之江、東吳等大學,都是當時基督教會在華創(chuàng)辦的13所教會大學。
齊魯大學的前身也是極為復雜和多變,歷史可以追溯到1864年濰縣廣文學堂,它算是中國最早基督教所辦的教育機構(gòu)了。20世紀初,英國浸禮會和北美長老會開始將各自在山東所辦的醫(yī)校和醫(yī)道學堂合并,改稱濟南共合醫(yī)道學堂。1911年,教會將“醫(yī)道學堂”這個教育資源重新整合,在濟南選址新建校舍及醫(yī)院,并改名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
1917年共合大學改名為齊魯大學,原共合的文、理、神學和醫(yī)科這四科全部遷到濟南,結(jié)束了1904年以來四科三地的分散局面,成為一個綜合性大學。建國后,這里按照老蘇聯(lián)思路進行了院校拆分,又改為山東醫(yī)學院,老字號“齊魯”作古,2000年以山東醫(yī)科大學名義并入山東大學,兩所百年老校又融合在了一起。
原齊魯大學建筑群包括校友門、考文樓、柏根樓、神學院、四百號院(男生宿舍)、景藍齋、教授別墅、圣保羅樓等,建造時間范圍為1893至1924年。這里的建筑大都為中西合璧式的鋼筋水泥建筑,中國建筑元素凸顯。游走校園,花木扶疏,和其他國保大學一樣,有著宜游宜學的雙重功能。
四川大學早期建筑群(今: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早期建筑包括華西校區(qū)的辦公樓、1、2、4、5、6教學樓、老圖書館、鐘樓以及望江校區(qū)第一行政樓。
華西第五教學樓,1928年竣工,為原華西協(xié)和大學教育學院,英文名The Cadbury Educational Building,英國嘉弟伯氏捐建(東頭),為教育學院教學樓。1948年劉文輝捐建該樓西頭。
華西第四教學樓,1915年動工,1920年建成,又名合德堂,英文名The Hart College,加拿大(英美)美道會為紀念最早到西南傳教的赫斐氏所建,故又稱赫斐院。建成時為物理系、數(shù)學系、農(nóng)學院、宗教系教室。
華西第一教學樓,1924年竣工,為原華西協(xié)和大學生物樓,又名嘉德堂,英文名The Atherton Building for Biology and preventive Medicine,由美國夏威夷嘉熱爾頓兄弟捐建,建成后為生物化學系、化學系、生物系、生理系。
華西第六教學樓,建于1920年,萬德堂,又名萬德門和明德學舍,英文名The Vandeman Memorial 。系國浸禮會萬德門夫婦捐建。建成時處于華西大學西部,即今人民南路上。由于人民南路工程的需要,1960年萬德門被拆除,搬遷至現(xiàn)在的位置。一磚一瓦,均按原貌重建。由于遷建處地面有限,原萬德門背后的側(cè)樓去掉了,樓頂上的一座二層亭樓也除去。該樓建成后即為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早年華西師范學校亦設于此。
華西第二教學樓,1939年動工,1941年建成,為原華西大學蘇道璞紀念堂,又名化學樓,英文名Stubbs memorial building 由 華西大學、內(nèi)遷來蓉的金陵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合資興建。為紀念已故來華英國化學家蘇道璞博士(StubbsCM.),命名為蘇道璞紀念堂。當時四校約定該樓由各校化學系及金大的化工系合用,戰(zhàn)后歸華西大學所有,此樓沿用至今。
華西鐘樓,建于1925年,又名鐘塔,原名柯里斯紀念樓,英文名The Coles Memorial Clock Tower,由紐約柯里斯捐資建成。配有西式時鐘,塔內(nèi)有一座西洋鑄座,早期由人工敲打,后改為電力。早期的鐘塔頂部為尖形亭臺,與塔基不太和藹, 50年代初期改建為方形亭臺。
第十教學樓
四川大學辦公大樓建于1954年。由四川省建筑工程局設計公司設計,成都市建筑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施工。該樓原為成都科技大學第一教學樓,主要用于教學和實驗。1999年,學校在保持該樓原貌的情況下,對大樓進行了徹底地加固和維修。2000年元月,改做四川大學辦公大樓。
山西大學堂舊址(今:山西大學)
山西大學堂是中國最早設立的新型大學之一,創(chuàng)建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利用清政府“庚子賠款”興建。山西大學堂舊址規(guī)模宏大,布局整齊,建筑風格為中西結(jié)合,是近代中西文化合璧的實物例證。現(xiàn)存主要建筑為山西大學堂大禮堂。
山西大學堂舊址位于太原迎澤區(qū)侯家巷6號。這是一座仿英中世紀教學式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由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利,用庚子賠款所建,是全國繼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之后的第三所大學堂。歷經(jīng)歲月,現(xiàn)存建筑為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及部分圍墻。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xiàn)存的舊址建筑為1904年建成的西學專齋工科教學樓,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外墻色彩為灰色,窗套、山花及檐口為白色。樓立面為英國中世紀城堡形式,列柱式的圍墻和凱旋門式的大門相組合。
不得不提的是,教學大樓和鐘樓與避雷針形成“山”字,鐘樓與大樓樓體形成“西”字,意指“山西”,整座大樓將“山西”兩字巧妙地設計進去。而樓頂上的避雷針是100多年前先進科學技術(shù)的體現(xiàn),使教學大樓顯得非常挺撥,與鐘樓突出的邊角一起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感覺。
大禮堂,為當時全省唯一的無大梁和內(nèi)柱的新式建筑。禮堂由主樓與兩側(cè)翼樓組成。主樓寬三間,拱券式門洞,其上樓身兩層,頂部辟有平臺,上建方形鐘樓一座。兩側(cè)翼樓寬各10間,高二層,下辟拱券式門窗洞,上為方形窗洞,窗口上裝飾有西洋式倚柱,兩坡水屋頂,建筑外觀平衡對稱,具有韻律感。
北京大學地質(zhì)學館舊址位于沙灘北街路西的沙灘北街15號院內(nèi)。這座地質(zhì)學館是建筑學家梁思成于1934年設計,1935年8月建成。
該樓西南角下方的墻上嵌有一塊奠基石,上面刻有:“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五月十五日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奠基”。
在設計時,鑒于建設資金有限,梁思成設計了這座別致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建筑平面呈曲尺形,為三層磚混結(jié)構(gòu),建筑外形完全服從內(nèi)部功能。體形僅微量曲折,打破了立面的平直感,大玻璃窗洞使該建筑的外形顯得清新、輕巧。建筑的主入口設在東南角,門洞寬大內(nèi)凹,混凝土挑檐簡潔;門洞兩側(cè)的墻的線腳、燈箱,以及臺階花池,都將入口突出為這座建筑的重點。主入口立面左上方的女兒墻局部高起處,設有旗桿,強調(diào)了入口的位置。建筑整體設計精細,窗間的墻上以磚塊砌成簡潔的凸凹橫線,門窗比例、樓梯扶手、墻角的弧線等設計,都形成了明快和諧的現(xiàn)代造型藝術(shù)風格。
根據(jù)記載,這座地質(zhì)學館“自民國二十三年五月間起工,至二十四年七月竣工,計土木工程費用并暖氣衛(wèi)生工程、電氣工程及工程師設計費共6萬余元。合其他設備計5500余元,合共6600余元。經(jīng)費由本校與中基會合作特款及本校經(jīng)常費撥付,并由本校地質(zhì)系李四光、丁文江二教授捐薪資助。
地質(zhì)學館的建筑式樣為L形,占地七百九十一平方米。南部為三層,北部除地窖外為二層。除樓板屋頂及四周大料用鐵筋洋灰外,其余均用磚砌,由梁思成工程師設計。
地質(zhì)學館的“地窖層用為磨片室、儲藏室、鍋爐室等;第一層用為教室、古物陳列室、地史陳列室、暗室、閱覽室、學生研究室、教員室、職員工作室等;第二層為教室、大講堂、化驗室、顯微照相室、礦床實習室、礦物巖石陳列室、教員室等;第三層為教室、地質(zhì)陳列室、教員室等。
1935年8月,北京大學地質(zhì)系由北京大學二院(馬神廟街的京師大學堂舊址)北樓遷入地質(zhì)學館,成為北京大學歷史上首個擁有獨立教學實驗樓的理科系。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地質(zhì)學館連同北京大學工學院校舍都變?yōu)楸本┑刭|(zhì)勘探學院(中國地質(zhì)大學的前身)的校舍。后來,該建筑又改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使用。該建筑保存較好。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在該建筑的外墻增建了抗震框架,對原先簡潔明快的建筑風格有所改變。室內(nèi)裝修也受到局部改造。
黃埔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舊址位于廣州市黃埔區(qū)長洲島內(nèi),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1924年(民國13年)6月16日,孫中山在蘇聯(lián)顧問幫助下,創(chuàng)辦了培養(yǎng)軍事干部的學校,為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倍蟾麨椤爸腥A民國陸軍軍官學?!逼瘛?/p>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黃埔軍校舊址曾被炸毀。1964年做了一次較大的修繕,基本恢復了原貌。1984年建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軍校舊址的紀念建筑有軍校正門、中山紀念碑、中山故居、俱樂部、游泳池及東征烈士墓等。黃埔軍校舊址和校史,生動地展示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共兩黨攜手進行反帝反軍閥斗爭的歷史。
云南陸軍講武堂舊址
云南陸軍講武堂舊址,在今省農(nóng)展館、省圖書館一帶。
現(xiàn)保存的舊址占地面積約為35000平方米,有主體建筑四合院、內(nèi)操場、兵器庫、大禮堂、馬夫房、盥洗房、照壁等附屬建筑。其中,教學主樓建成于1918年,建筑為走馬轉(zhuǎn)角樓,4幢長120米、寬10米、高10米的兩層樓房,圍合成正方形四合大院,對稱銜接,渾然一體,四角有拱形門洞可出人。內(nèi)設全長480米的內(nèi)走廊,將東、西、南、北樓連為一體,樓上樓下自然環(huán)行。南樓、北樓原為學生宿舍,西樓為教室,東樓為校部辦公室,建筑的外墻均為深米黃色,使人感到典雅、大方、穩(wěn)重。舊址建筑面積超過7600平方米,教學主樓以土、木、石結(jié)合建成。
在設計建造中巧妙地把西歐建筑風格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相結(jié)合,使得講武堂成為一座典雅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反映了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一段歷史過程。
2015年11月起,云南陸軍講武堂文管所對主體建筑外立面實施了保養(yǎng)維護工程。修繕過程中嚴格按照原貌風格色調(diào)進行,依照黃墻紅窗風貌對外立面進行了還原性保護修繕。工程施工嚴格按照文物保護修繕工序展開,經(jīng)過打磨、粉刷、上漆等5道工序。
去年2月,隨著講武堂舊址管理使用權(quán)的統(tǒng)一,云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館區(qū)面積擴大了1/3,近1萬平方米,讓講武堂的歷史文化底蘊更加厚重、軍校歷史輪廓和風貌更加清晰完整、文化和旅游服務功能更加完善、參觀體驗項目更加豐富。
今年2月份,云南陸軍講武堂照壁開始修繕。和很多常見的“一”字形照壁不同,講武堂照壁呈“凹”字形撇山式,正身采用傳統(tǒng)“山”字形三滴水形式,中間高兩端低,總長21.7米。墻身均為青磚包砌土坯墻,俗稱“金包銀”,這是傳統(tǒng)建筑的一大特色。同時,盥洗房、北圍墻也都得到修繕。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稱保定軍校,創(chuàng)辦于1902年的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guī)陸軍軍校,停辦于1923年,校址前身為清朝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北洋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
學校位于保定舊城東北5華里,總面積約1500余畝。東西長兩公里多,南北長一公里有余。
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場)、大操場和靶場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占地一百八十余畝。其建筑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學校建成,為一片氣象森嚴的磚瓦結(jié)構(gòu)的建筑群。四面有高大的圍墻,墻外有河環(huán)護,河兩岸古柳成行。軍校大門在南側(cè),隔河有高大的照壁與之相對。門樓高大,面闊三間,氣勢之雄偉可與直隸總督府大門相比。朱漆大門飾以銅釘銅環(huán),門楣上懸掛著書有 “陸軍軍官學校 ”六個大字的橫匾。門前有石砌的高臺階,階前的南路直通河岸。南路兩旁有石獅一對,高丈許。河上架一平板橋,以通大操場。
校本部分南北兩院。北院是生活區(qū)。南院是軍校的中樞和教學區(qū),又分東、中、西、三院。東、西院為教室與學生宿舍,各有十排帶長廊的青磚瓦舍,布局對稱,各排房舍之間有走廊相通,每兩排組成一個獨立的院落,院墻開月形門,每院住約一連學生,俗稱一連道子。中院有校部辦公室和尚武堂。高大的尚武堂坐北朝南,四周環(huán)以石欄,雕梁畫棟,氣勢宏偉。廳門兩側(cè)有副楹聯(lián),上書:“尚父陰符,武侯韜略,簡練揣摩成一廳;報國有志,束發(fā)從戎,莘莘學子濟斯望?!?堂前有長廊直達校門。尚武堂北面是個大空院。院內(nèi)有兩棵并立的五丈多高的古楊,二木間懸一銅鐘。因官長常在這里訓話和發(fā)布命令,因此,這里被視為全校之中樞。校本部的東側(cè)是分校,占地九十二畝。靶場在分校之北,占地三百三十余畝。大操場成 “[”形,由北、西、南三面拱衛(wèi)校本部,占地八百八十余畝。
民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毙V樊敃r就選擇在南京城東北的前清新軍炮標、馬標訓練地——小營位置,占地二萬三仟伍佰多平方米(今南京玄武區(qū)原南京軍區(qū))。軍校從1928年開始建設至1933年整體結(jié)束,耗時近6年,建有西式校舍樓房總計1075間,是當時我國最具現(xiàn)代化的陸軍軍事院校。軍校正門坐北朝南(此正門由前清陸軍部建于1908年),于正門至中山東路形成一條1200米南北長街,取名為“黃埔路”,此名稱一直沿用至今。路西有國民政府“衛(wèi)生署”、“中央醫(yī)院”、“航空委員會”,路東有“勵志社”“國民黨黨史陳列館”,路南是“政治區(qū)公園”和明故宮飛機場,此地屬于當時南京“中央政治區(qū)”建設區(qū)域。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wǎng)絡,由高?;ň庉嬚?,轉(zhuǎn)載請注明。
Hash:6e56d5507cb96a5e8675854621726e9c9a9e8476
聲明:此文由 高?;?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