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發(fā)明的諸葛連弩到底是件什么樣的兵器?
空城計退敵,不可想象之舉
諸葛亮在中國簡直就是無所不能的人物,魯迅先生就評價諸葛亮“孔明之智近乎妖”。其實,在歷史的記載中,諸葛亮不僅足智多謀,甚至還是一個發(fā)明家,不管是小說《三國演義》還是作為正史的《三國志》,里面都記載了諸葛亮在北伐途中發(fā)明了木牛流馬和諸葛連弩,有效地支援了蜀國的北伐。
在諸葛丞相的諸多發(fā)明中,對于諸葛連弩這樣的兵器描述古今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說法。那么,諸葛連弩到底是什么樣的呢?它的威力到底是什么樣的?
先來看下《三國志》中的記載,史書里說“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比缓笥忠昧恕段菏?a href='/chunqiu/' target=_blank>春秋》的記載,說諸葛亮“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fā)”。
影視中的木牛流馬
根據(jù)《三國志》的記載,可以有以下幾點推斷:一是諸葛亮將一種叫連弩的兵器的構造做了改進,而并非發(fā)明,進行了“損益”后的連弩,正式的名字叫做元戎弩,第二就是諸葛亮將連弩使用的弩箭做了改進,弩身改成了鐵,長度變得有八寸(接近兩米)那么長,第三就是這個連弩一次性能發(fā)射十支弩箭。
其實真正的諸葛連弩要比這個大得多,弩箭也不一樣
既然在諸葛亮的時代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弩這種兵器,那么它是什么樣的呢?根據(jù)東漢劉熙在《釋名·釋兵》中的記載:“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guī)郭也。下曰縣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jié)也。”劉熙的書中對弩的形狀和使用方式有了很詳盡的描述,其形狀大致上和我們現(xiàn)在想象并還原出來的弩的形狀差不多。
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話,在西漢時弩就存在了。西漢的弩已經(jīng)用石作為弩的威力的計量單位,其中射程最遠的叫黃肩弩。根據(jù)《史記》記載,飛將軍李廣曾經(jīng)用黃肩弩射殺了好幾個匈奴的裨將,擊退了敵人。如果參考匈奴人使用的騎射弓的射程一般為200米左右的話,那么李廣當時使用的大黃弩的射程至少應該是超過了200米,而且精度高,否則也不會一連殺了數(shù)人。(實際上李廣的臂力奇大,按照推算,他使用黃肩弩的射程有400米以上)。
飛將軍李廣
回頭再來分析下諸葛連弩,我們首先的判斷是:諸葛亮將弩的尺寸進行了擴大。因為“元戎”這是一個專用詞,在《詩經(jīng)》中,元戎的意思就是大。因為參、照西漢就已經(jīng)純在的黃肩弩來看,用來直接射殺敵方人員的弩的改進點已經(jīng)不大了(如果是單純地增加射程的改進,那單個士兵就不易攜帶了)。因此諸葛亮改進后的這種元戎弩因為比較大,很可能是多人攜帶,用來進行攻城使用的。
由此,第二個推斷也可以解釋了,諸葛亮將弩箭改成鐵制,并延長到兩米長,這肯定不是用來解決單個敵人的,而是因為他北伐有攻城的任務,因此需要加固箭身,因此改成鐵制,如此才有更大的破壞性。
第三個改進點,到現(xiàn)在一直有兩種說法,就是“一弩十矢俱發(fā)”是說可以一次性將十支弩箭全部發(fā)射出去呢還是一次裝填十支弩箭,然后依次發(fā)射十次呢?
我想應該是后面一種。因為諸葛亮改進后的弩箭長度已經(jīng)有兩米了,如果同時發(fā)射十支出去,那對弩的大小和弩弦的要求就要求很高了,操作的人員、弩箭的瞄準、這么多箭射出去后還要保證不偏離,難度實在太大了?
即使勉強安裝上了,還要考慮周邊其他連弩的配合。假使萬弩齊發(fā),前后左右同時射出去的弩箭自身都會互相形成干擾。因此據(jù)此推斷,諸葛亮應該是采用了現(xiàn)代槍械彈匣的設計原理,連弩本身會有一個箭匣,然后通過特殊裝置將弩箭一支接一支地壓到箭匣中。每射出去一支后,士兵不必重新裝填,只需將弩弦拉回到滿弩的狀態(tài),再發(fā)射即可。
分析到這里,有人可能又要多問一句:那么諸葛亮當時改進這些兵器的目的何在?他當時乃一國的丞相,日理萬機,怎么還會有功夫去搞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當然不是吃飽了沒事干異想天開,我想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當時蜀國的兵力和國力所決定的,當時的形勢迫使諸葛亮不得不去想辦法改進。
根據(jù)后世推斷,三國時期各國真正的兵力,魏國有約50萬,吳國有約20多萬,蜀國其實人口和疆域最小,兵力估計只有約10萬。再考慮到蜀國還要分兵把手各個關隘,防備吳國以及南部和西北方向的少數(shù)民族,其實真正能動用北伐的兵力估計也不過五六萬,根本不像小說描述一次北伐就是十萬二十萬的。
蜀國的實力是最弱的
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使用人海戰(zhàn)術去攻城拔寨肯定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使用最小的代價來達到最大的戰(zhàn)果,便是諸葛亮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本質(zhì)原因。因為蜀國兵少,所以促使諸葛亮去發(fā)明了一次可以裝填多支弩箭的攻城連弩,從而節(jié)省人力和以及增大對敵的毀傷效果。此外,三國時期大部分城池和關隘都是用黃土構筑而成,兩米長的鐵箭真是再為合適不過的破城利器了。
Hash:5ae7c1247bcf9c920fe0d4dc0b34df6eff0f3172
聲明:此文由 七寶雜談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